近两年,屡屡飘起的致癌阴云让化妆品行业显得有些灰头土脸,专家们对其成分的不断质疑又让人不免心存疑虑。人们不禁要问:那些琳琅满目、精致华美的化妆品真的能让我们美丽不打折吗?
致癌阴云此起彼伏
近两年,笼罩着化妆品行业的致癌阴云经久不散,让爱美的人们在扮靓的同时也不免担心其中的风险。
2007年10月,H2O+、碧欧泉等品牌被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查出含有丙烯酰胺单体,这是一种可能引发神经中毒及致癌的化学物质。2009年3月,强生婴儿卫浴产品被检出甲醛和二噁烷,让内地消费者再度陷入恐慌。2010年7月,霸王洗发水被检出含有二噁烷。2010年8月,同为防脱发产品的章光101再次陷入“致癌门”,宣称百分之百中草药护理的两款产品在新加坡和香港被查出含有西药米诺地尔而被下架。此后,邻苯二甲酸酯又随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关于化妆品中检出邻苯二甲酸酯情况报告》浮出水面。该报告指出,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抽查的内地个人洗护用品、化妆品及香水等产品中,均有相当比例的产品被检出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其中香水中该物质的阳性检出率甚至高达92.3%……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介绍说,经全国消协组织汇总统计,2010年对购买假冒伪劣化妆品的投诉达9844件,如果再加上在美容院发生的针对化妆品的投诉,则远远超过了1万件。其中涉及质量问题的投诉占六成。
卫生部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香料是引起化妆品过敏的最常见成分,湿疹患者发生化妆品过敏反应时,30%—45%都是化妆品香料所致。此外,防腐剂甲醛也是一种常见的致敏剂,虽然很少有化妆品把甲醛作为防腐剂使用,但化妆品中许多其他防腐剂在使用后,同样可以释放出甲醛。
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行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阎世翔表示,特殊用途类的化妆品所含化学物质最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比如祛斑产品中的有害成分,不仅会对皮肤带来一定的损害,也有可能在心脏、肝肾等部位沉积,造成神经紊乱。而染发剂由于含有苯胺,也会导致过敏反应。现代不少女性对保养的态度是宁滥毋缺,总是一层叠一层地涂抹很多功效不同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防腐剂堆叠在脸上的总量也就可观了。
“纯天然”属偷换概念
致癌风波的此起彼伏让消费者在选购化妆品时更多地倾向于那些不添加化学成分的产品,一些产品也顺势打出了绿色纯天然的招牌。在百度上搜索“纯天然化妆品”,会出现359万个词条。某品牌化妆品的广告甚至宣称“100%无添加任何化学成分,60%的化妆品安全到可以吃!”在某外企工作的周小姐就告诉记者,她本人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标明了纯植物萃取、纯天然成分或是中药配方的化妆品使用。但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筛选中心主任杜冠华指出,某些化妆品所标榜的“纯天然”、“中草药”其实都是在偷换概念。因为在化妆品生产过程中必需添加类似发泡剂、去污剂、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催化剂成分,所谓的中草药化妆品也只不过是在其基础上添加了中草药成分而已。
中华全国美容美发化妆品商会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志刚介绍说,“无添加”在国外的真正定义是“无指定成分添加”。许多有一定副作用的添加剂,如染发精中的添加剂连苯二胺,虽然可能会造成过敏,但化妆品界至今没有找到达到其染发功效的替代物。
另据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少军介绍,早在1974年,美国就已经明文规定化妆品包装上的标签必须明示出每一种成分的名称,并依照成分的用量多少决定标注的顺序。2001年,日本厚生省规定,化妆品生产商有义务把化妆品中可能对皮肤造成危害的化学添加物成分标注在化妆品的容器及包装上,以警示消费者。
从2010年6月17日起,在我国生产和销售的化妆品也被要求把所含成分全部标注在包装上,即“全成分标志”。前不久,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协会警示消费者:应从化妆品企业认可的正规渠道购买产品,不要一味追求大折扣、低价格,还要注意检查化妆品是否有“全成分标志”,凡标志模糊,刮掉条形码、批号或电子监管码的产品,都无法了解产品的保质期,无法追溯产品质量,要拒绝购买。
绿色制造风渐起
一系列化妆品安全及环保问题也引发了化妆品制造的“绿色革命”。“现今,天然和有机化妆品已经成为欧洲和北美洲护理市场的核心。在法国的一项调查显示,37%的消费者正在使用天然和有机产品,而具有购买天然有机化妆品意向的消费者高达87%,这种趋势正在逐渐转向亚洲。”北京工商大学王昌涛教授告诉记者。
但也有专家指出,我国对绿色化妆品还没有明确的定义,而且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也缺乏对绿色化妆品的标准和规范,也就更谈不上对于这个行业的规范与管理。这也造成了这个行业的概念炒作大于实际运作。
据了解,绿色化妆品强调的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使用有机成分、采用可回收可降解的包装并减少过度包装、不用动物做实验是化妆品界绿色环保的三大准则。
这其中的天然有机概念,在欧美国家中有着严格界定:这一概念从有机农业延伸而来,前提是要求产品所含有的植物成分必须源自有机植物,同时在制造过程中不添加人工香料、人工色素,不含石油成分,所添加的防腐剂及表面活性剂也要受到严格限制,且制造过程须符合相关规定,不能使用动物做实验及利用放射线杀菌。其最大的特点是安全、有效,即使最敏感肌肤也可使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温尚杰表示,真正优质的有机化妆品,其萃取技术难度很大,需要消耗大量的植物资源,配方和工艺也都非常复杂,保存时间短,容易变质,所以一般价格会偏高,通常一瓶50-60毫升的日本原装有机化妆品都能卖到八九百元。在日本,一些有机化妆品甚至是限量发售,绝不可能是什么企业都可以生产,在街头小店几块钱就可以买一大瓶。
另据了解,包装材料实现纸质化、可降解、可回收利用已经没有太大的技术门槛,我国针对包装物的环保法规也相继出台,随着消费者观念的转变,环保型复合型包装材料会越来越受市场欢迎。但是,目前的环保包装设计多见于高档商品和一次性商品,而成本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传统的塑料和玻璃材料包装机械性能好且价格低廉,加上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适用面非常广泛。可持续包装由于材料价格昂贵、生产技术不成熟和性能方面的缺陷,目前的使用率并不高。
检测法规仍不完善
《关于化妆品中检出邻苯二甲酸酯情况报告》的作者、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洁指出,邻苯二甲酸酯是国际上重点监控的内分泌干扰激素,其损害严重时可导致细胞突变,最终可致畸和致癌。
在欧盟一些地区,邻苯二甲酸酯已被禁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虽然没有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但是美国商品标签法案明确要求若化妆品中添加了邻苯二甲酸酯,则必须在标签中明示。李洁表示,目前我国对邻苯二甲酸酯进行检测时,毒性测试量化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很难鉴定是引入该成分还是添加的。正由于目前暂无标准的检测方法,国家也未出台对邻苯二甲酸酯限量的要求,生产和监管都无法可依,企业如果添加了这个成分,目前也不会被要求下架。
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筛选中心主任杜冠华指出,致癌物二噁烷广泛存在于牙膏、洗发精、除臭剂、漱剂、化妆品等日化用品中。但这并不是故意添加进去的,而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在添加其他化工原料时带入或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副产物,生产商可以通过一定工序降低二噁烷的含量,但这一步也不是强制性的。国家相关标准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成品中的二噁烷含量,“霸王事件”在检验过程中还需要以美国、澳大利亚的限量标准做评估。
据了解,为保障消费者的化妆品使用安全,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仅2010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有多项法规性质的文件出台或向公众征求意见,涉及化妆品申报“命名”、“检验”、“受理”、“评审”4个方面,其中《化妆品命名规定》、《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管理办法》、《化妆品行政许可受理规定》已经正式发布。但是到目前为止,《化妆品中可能存在安全性风险物质的评审原则》仍没有正式发布。《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于去年8月出炉,要求要明确该安全性风险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概率及范围。
对此,卫生部化妆品卫生标准委员会原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裘炳毅表示,《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物质风险评估指南》的公布有利于百姓消费安全,但对于化妆品中可能存在安全性风险物质评估的规范,不可能太细致、太具体。仅化妆品禁用物质就有1000多种,再添加风险物质,检测技术难实现。在此情况下,除了政府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企业也要加强自律。
(本版文章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桑雪骐采写,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董芳忠摄)
“瘦身令”难落实
2010年4月1日,《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开始实施,其中规定: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但今年4月,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检查发现,化妆品包装合格率仅为43.9%。抽查中,商品的包装层数基本都符合要求,主要问题都出现在包装容积率上。
而记者在北京市万柳华联购物中心、金源时代购物中心等商场调查时也看到,有不少硕大的化妆品礼盒都仅仅装了三四样产品,显得空空荡荡。有些面霜的瓶子看着很气派,拿在手里也沉甸甸的,但瓶体上的容量标注仅为50克。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副会长董金狮认为,不论是食品还是化妆品,要遏制愈演愈烈的过度包装之风,都需要确保行业政策的完善以及政府的监管到位。另外,商品的空隙率和包装成本占销售价格的百分比难以核算、对企业的违规行为也没有明确的罚则等问题也造成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而这都影响到了“瘦身令”的落实。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化妆品包装的回收问题也困扰着人们。玻璃、塑料、金属是当前主要使用的化妆品包装容器材料,其中又以塑料的用量最多。大多数消费者在使用完化妆品后,将空瓶随意丢弃,导致环境污染,或将空瓶洗净后收藏,使其不能得到充分的循环利用。但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表示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目前只有极少数品牌开展了空瓶回收活动,而且大都只局限于回收自己品牌的空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