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首席记者 胡 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将这句话套用到现在的乡村中小学撤并现象上非常贴切:校不在大,有师则名。撤并,虽然使乡村中小学的规模上去了,教学硬件水平提高了,但教育毕竟不能搞成工业流水线,还应将其特色保留并突出出来。”和许多农村教师一样,安徽省某农村中学副校长胡老师对于目前全国各地乡村中小学的撤并热潮心存疑虑。
日前,本报记者在河北、安徽、吉林、云南等地实地调查发现,全国各地在乡村中小学撤并过程中,教育质量硬件决定论思潮极为流行,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业化思维来管理教育的倾向。
接送学生成为部分农村家庭的负担
“现在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卖得特别好,都是村里人买了用来接送孩子的。因为好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学都被撤并了,导致以前很近的上学路,现在变得很远,有的甚至离家十几公里,但很多村子又没有公交车,于是家长们只好自己想办法接送孩子上学。”安徽省滁州市电动自行车经销商周先生对记者说:“住校吧,孩子太小,大人不放心,所以绝大多数家庭都选择自己接送孩子,而去接送的一般又都是家里的老人,所以有个电动车就方便多了。”记者在河北、安徽、吉林、云南等地调查时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受访村民都对撤并当地的中小学表示不解,多数学龄童家长表示,当地中小学的撤并对家庭生活影响很大,孩子的接送问题给其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我们家离孩子现在的小学有10里地吧,都是我爸天天骑摩托车接送,刮风下雨都得送。我正在犯愁,马上就要到冬天了,天气冷了怎么送?孩子才7岁,身体哪儿吃得消啊。再说了,我爸都60岁了,常年早起骑摩托车跑20里地,他的身体也吃不消啊,”说起村小学被撤并,孩子被迫去邻村上学的事,河北省承德县上坂桥镇村民李先生就愁容满面:“不仅是小学,中学也被撤并了。我们家还不算最远的,还有更远的呢,许多家庭都为这事发愁,常年这么接送,安全也是个大问题,天天揪着心过日子。”
据了解,自2006年起,教育部开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主要是撤并生源减少的农村小学,把学生集中在乡镇中心小学,此举的目的是让教育资源集中利用。但是,各地在实际操作中,陆续出现了把撤并校当成政绩工程的情况,有的地区甚至出现抢进度、提前完成撤并指标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2010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中小学布局时,对条件尚不成熟的农村地区,要暂缓实施布局调整,自然环境不利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原则上暂不撤并。但是,这一纸意见并没有浇冷各地的撤并热情。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仅重庆市就有近500所中小学进行了撤并,至少涉及50余万学生。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全国各地,有大量的村级小学消失,农村中小学生的上学接送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农村家庭为了解决子女上学问题,甚至被迫举家迁往城镇居住。
撤并后师生大多“水土不服”
“学校被撤并了,离家远了,很不习惯。而且,学校合并后,学生和老师都对新环境不太熟悉,使得老师在管理模式、教学思路、工作习惯等方面都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磨合,这不是简单的1加1等于2的事。”刚刚被撤并到邻村小学任教的安徽省太和县乡村小学教师张老师在电话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学生的情况可能比老师还要复杂,很多小学生都习惯在村里上学,回家里吃饭。然而现在学校被撤并了,孩子的生活习惯也必须随之改变。但由于孩子小,自我调节能力差,所以对于这样的改变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调整和适应,这对其学习的影响也比较大。”
在调查中,多数乡村教师都向记者表示,离开原来的村子后,需要很长时间去熟悉新学校的学生。而且,在原来的村小学,教书不仅仅是一份工作,由于熟悉,教师在村子里很受人尊敬。但在新的环境里,整个生活圈子都发生了改变,这容易让教师产生失落感,甚至影响到其工作的积极性。此外,还有很多家长向记者表示,孩子换学校后,情绪上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些变化,部分情绪变化严重的孩子甚至出现了厌学现象。
一位上过高中的村民不无调侃地对记者说:“没有学校的村庄,感觉就跟文化沙漠似的。以往小学上下课的铃声、孩子们的笑声、朗朗的读书声现在都变成回忆了,村子里听得最多的是打麻将的声音。”
提起乡村中小学的撤并,吉林省乡村教师奚老师多少有些伤感:“都撤并一年了,但我出门去学校的时候,还是会经常性的走错路,骑着摩托车一不小心就跑到原来的小学门口了。那里的一草一木原来闭着眼睛都能想起是什么样子的,哪个孩子是哪家的,他们家庭情况怎么样,我都非常熟悉。但现在不行了,一个班的孩子来自好几个村,想深入了解情况很困难。”
教育质量硬件决定论背后的工业化思维
记者在各地调查时发现,各地均以撤并后的新校区有宽阔的塑胶运动场、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等硬件设置为荣。
云南省红河州某县相关领导的说法极具代表性:“我们撤并后,学校数量少了,合并后的学校都建了新校区,各种硬件设施都相当好,教师队伍也整合了。可以这么说,现在的新校区已经成了县城的一个亮点。”这种表述的潜台词就是,教学硬件好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了。但是,多数受访的村民都认为,提高硬件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并非是顺理成章的关系。他们表示,学校并不在大小,也不在硬件有多好,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老师,这样才能保证其教学质量。虽然被撤并的很多乡村中小学都培养出过许多优秀的教师人才,但换了新环境,这些教师是否还能继续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才能,他们的教学质量会不会打折扣,这些都是疑问,令人担忧。
对于撤并校后的硬件设施更新,河北乡村教师禹先生和多位受访教师的感受大同小异。他对记者说:“不适应!学校虽然大了,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也远了。感觉现在一些地方的撤并校行为存在盲目性,忽视了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感受,有用工业化的思维来搞教育之嫌,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因为对孩子而言,不仅需要来自学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需要来自家庭的教育。但现在,由于学校的撤并,不少年龄比较小的孩子不得不选择住校,也不得不脱离家长的教育和指导,这对他们是个不小的挑战。而一些学校为了政绩,按照工业化模式来进行标准化教学,这其实已经有悖于教育的基本原则,甚至只能说是一种加工。”
目前,全国各地乡村中小学撤并热潮仍在继续,部分地方政府还提出了提前、超额完成布局调整的口号和目标,盲目追求中心校的办学规模,有的地区甚至还出现了万人规模的中学。
此外,还有些地方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体现出了严重的工业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