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方
2011年至今,由于国家一系列鼓励政策的退出,自主品牌在整体乘用车市场中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新华信汽车营销策略服务研究副总监王智认为,自主品牌在细分市场的份额增长较慢,是导致自主品牌下降的原因。
据了解,2011年2-7月,紧凑型、中型市场份额增长较快,但自主品牌在该细分市场的份额增长较低。虽然自主品牌在微型和小型车市场增长相对较快,但这两个市场在整体乘用车各细分市场的增长则较慢。
王智认为,当前应从微型、小型和紧凑型市场分析自主品牌的相对竞争力。从自主品牌的市场结构来看,交叉乘用车和SUV/MPV市场面临同级别合资品牌的竞争没有或很少,而自主品牌在中高级市场几乎没有产品。因此,王智建议,自主品牌更应关注紧凑型车、微型车和小型车市场对自主品牌的影响。
王智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了自主品牌面临的合资品牌的竞争压力。
从横向竞争来看,自主品牌在微型车市场可以争取到合资品牌用户的机会较大。
新华信的数据研究显示,33%的微型车用户购车前同时考虑过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最终18%的用户选择了自主品牌;23%的小型车用户购车前同时考虑过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最终13%的用户选择了自主品牌;19%的紧凑型车用户购车前同时考虑过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最终12%的用户选择了自主品牌。
从纵向竞争来看,自主品牌本身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缺陷是限制自主品牌用户换购时再次选择自主品牌的重要原因。
由于较高级别的自主品牌产品较少,因此自主品牌用户再次购车时仍能够继续选择自主品牌的可能性较小,而自主品牌对换购合资品牌用户的吸引力也主要集中在微型、小型等较低级别的轿车市场。
综合来看,要想提升市场份额,自主品牌应该在紧凑型产品的舒适、动力和操控性等方面苦练内功。
微型车市场当前自主品牌份额较高,产品优势集中在价格和油耗方面,但在品牌、质量和外观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劣势,一旦该市场面临比较强的合资品牌的竞争,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很容易打破。因此,自主品牌在该级别市场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考虑到合资品牌未来大量进入该市场的时间可能较长,该级别自主品牌未来仍有机会保持较高的份额。
小型车市场当前自主品牌份额相对较低,虽然产品的外观优势相对明显,但品牌力较弱,综合的性价比优势也不突出。总体来看,小型车用户对车的要求高于微型车用户,但低于紧凑型车用户,因此给自主品牌发展小型车留下比较大的空间。
紧凑型车市场当前自主品牌份额相对较低,而产品自身的舒适性、动力性和操控型的不足也非常明显。因此,自主品牌的紧凑型车要在产品本身苦练内功,才能有效地提升相对竞争力,但与微型和小型车市场相比,自主品牌在该级别市场份额的提升仍面临非常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