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灵魂,但遗憾的是,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运营商,它们的基因里似乎都缺乏一种东西。从久远的“中国芯”,到今天的小米手机,人们更多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创新,而是拿创新当噱头
“小米”式创新注定是南柯一梦
作者:武晓黎


    ■本报记者 武晓黎
  自供货链问题后,小米手机被曝质量问题频出,更被有评论称之为“濒临失败的机型”,而雷军自己也大喊“创新不容易”。像是应了墙倒众人推那句老话,一夜间不少人变成事后诸葛亮,称对此局面早就预言,记者也是其中一个。
  当初让人有不祥预感的,是“小米”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疯狂宣传。只要是在媒体和互联网报道领域浸淫多年的人,都可能比较容易地分辨出哪些新闻来自“水军”,哪些又属于“硬货”。而“小米”的宣传,明显前者多,带着一股似曾相识的来自这个年代中国新兴互联网企业的浮躁气息。
  不巧的是,这个预感也得到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共鸣。一位通信行业资深人士、如今的手机终端从业者跟记者抱有同样的预感。他说:“我比较反感他们的炒作。第六感告诉我,他们是为了迎合一些用户的无知,又利用了这些用户的无知。在一些技术参数上故弄玄虚,比如那些硬件参数——号称全地球最牛最快最新的元器件,号称每周发布一个OS版本,可以刷机。‘小米’并不缺常识,他们很清楚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iPhone的CPU不是最快的,内存也不是最大的,版本也不是每周都要刷新的,但它的整体性能是公认的,目前没有哪个机器能超越,除了那些妄想症患者。”
  的确,手机和任何一个产品一样,是个系统工程,并不是说把最牛的东西堆一块就OK了。明知故犯的原因,是为了偷换概念来炒作自己。
  业界都在艳羡苹果的成功,我们来看看苹果的营销哲学,其中强调了三点。第一点是共鸣(empathy),就是紧密结合顾客的感受。伟大的乔布斯说:“我们要比其他任何公司都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需求。”第二点是专注(focus)。为了做好我们决定做的事情。我们必须拒绝所有不重要的机会。第三点也是同样重要的一点原则,灌输(impute)。
  注意第一点,是理解需求而不是利用无知忽悠使用者。
  创新是如今产业界的主旋律,手机最大的创新就是自主操作系统,很多人把希望寄予有钱的通信巨鳄——运营商们。然而不管是从老电信、老联通、老网通变身而来的踏实稳健,还是中国移动的热情新锐,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身形都稍显笨拙,似乎没有互联网企业那么灵活,不太能适应市场需求。
  相比而言,互联网企业则活泛得多。这里不仅热钱涌动,几乎每天都有无数的资本运作,无数次迅速地找到一个噱头,然后迅速决策、投机、炒概念,推个壳去套钱,快速成功,而且抄袭成风,导致想创新的人觉得反正马上会被模仿而意兴阑珊,急功近利者则每天只专注于寻找亮点据为己有。
  较之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更有传播方面的天然优势。因为本身就是传播媒介,具备媒体的功能,因而对舆论的操作也较之传统行业更近水楼台,驾轻就熟。这也造成了“.com”时代变成“.坑.坑.坑”的局面,正如一位著名投资人所说,互联网行业从来不缺忽悠。
  说来说去,无线互联时代,运营商和传统互联网企业的基因里,都缺乏一些东西。而这正是做好一部智能手机所必不可少的。
  做手机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说简单,只要把模块装进去,就都能打电话,山寨机就是如此。但要做一部好手机,就像造一部好汽车要做无数次道路试验一样,要做无数次的应用感知实验(如硬件、菜单),要结合业务需求(比如无线应用),要结合消费者的需求(比如使用习惯),还要结合产业链(如运营商需求)、安全性(如辐射),等等,等等。
  就光说应用感知,差别就大了去了。好手机和山寨机的应用感知差别非常微妙,就好比开夏利和开奔驰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感觉。绝不是功能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多一个滑屏或者重力系统,而要对市场的细致研究和对消费体验的深刻洞察。
  而互联网行业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皮学不来瓤”。看好一个业务或终端,你也出他也出,总号称能“超越苹果”,明眼人都知道这纯属梦话。人家想的是做事,你想的是怎么迅速赚钱。做出来的产品当然就只能是浪费资源,最后扔进垃圾堆,污染环境。
  随着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大力支持,有识之士对各个领域民族品牌的渴望越发强烈。但遗憾的是,从久远的“中国芯”,到今天的“小米”,人们更多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创新,而是拿创新当噱头忽悠。
  当然,不是说人人都要做成苹果手机才行,关键是要实实在在做事。像华为般千元普及型智能手机的热销,恰恰说明,只要契合市场需求,就会得到用户认同。把智能手机从小众市场拉到大众市场,同时普及了移动互联的概念和运用,不也很好?
  这些年,我们的运营商、手机制造企业,以及互联网企业做了很多事,但是未来几年高端智能手机恐怕还是苹果的天下,最多是“苹果+华为千元智能机”的天下。
  更远的未来呢?希望我国的IDC产业,别让期待民族品牌的国人们再寒一次心。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1 版:数字生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小米”式创新注定是南柯一梦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