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移动又开始积极地谈手机支付之事了,资本市场移动支付概念股也蠢蠢欲动。移动支付到底会拥有怎样的未来?
有件事情是笔者很久还没想明白的——中国移动入股浦发是2010年3月的事情,一年多来,业界对于中国移动和浦发银行在手机支付上的解决方案,不能说不期待,但为何至今还没实质性进展?看来,移动支付这点事和很多事情一样,监管和标准两大难题就是解不开。
相比较于纠结多年的央行支付牌照,移动支付领域的参与主体依然复杂,包括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运营商,等等。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上的积极姿态使移动支付趋势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更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运营商的监管机构是工信部,而支付机构和银行则由央行说了算,就制定标准一事来说,等待工信部和央行充分协调、利益平衡,不知道多少时间又过去了。
抛开产业环境不谈,移动支付的发展桎梏还不仅于此。据笔者看,到目前为止,全球业界也尚未对移动支付的定义给出全面、完整和统一的标准。各类概念层出不穷,在运营商那里,他们会把移动支付包装成手机钱包、手机支付这样的概念;在互联网公司那里,移动支付又被打扮成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的网络支付;在银行业,移动支付则又可能被延伸到移动POS等领域;在手机等终端厂商那里,移动支付又变成了手机的一种功能,有厂商已经开始卖这类手机了。
于是,移动支付发展至今,变成了“任何人心中都有一个移动支付”。
在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需要一些参照,不妨来看看其他国家。
日韩在移动支付领域再次领先,运营商和银行合作、运营商和信用卡公司结盟的案例在日韩比较普遍,标准也统一了,产业融合比较顺利,将信用卡集成在手机上的应用开始普及;创新标杆美国在移动支付领域依然走创新道路,去年年底开始,美国移动支付领域突飞猛进,三大运营商联合成立公司ISSIS,亚马逊、Twitter相关人士创立Square、GoogleWalet平台。这些都是目前全球移动支付创新的代名词,但尚未进入有人可以一统江湖指点未来迷局的阶段。来自肯尼亚的手机支付发展可能为运营商建设适用于农村市场的移动支付方案指点迷津——肯尼亚重点发展手机小额汇款,只需输入编码和密码,农村等金融环境较差的地方均可使用。
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要么加速产业融合,要么加速创新,这两个说起来简单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覃 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