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的网络公开课《千古名月》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姚 敏
近日,18所国内名校的20门公开课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核,首次在网络上免费展示。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这20门公开课仅在网上展示了两周时间,其点击量就达10余万。那么,这些本土的公开课能否得到网民们的持续关注?其和国外公开课相比又存在着哪些差距?
国产公开课上线受关注
据了解,此次首批上线的国内大学公开课可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和爱课程网三大平台收看。记者登录了网易和爱课程网发现,涉及传统文化、礼仪及口才等内容的课程最受欢迎。而在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中,名人名家颇具吸引力,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讲述的《千古名月》,其在爱课程网上的点击量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演讲与口才》、北京大学的《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南开大学的《六大名著导读》以及湖南大学的《现代礼仪》等。与此相比,自然科学类课程稍为逊色,只有北京师范大学赵峥的《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课程进入了点击量排名前十。
从这些课程上线的情况看,网友们对此反映热烈,留言和评价络绎不绝。许多网友对本土课程上线予以了肯定。“没想到讲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高深学问的《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被赵教授讲得如此生动,真是大师本色,讲出了刘宝瑞、郭德纲的效果。”网友小演留言道。
网络公开课国内外教学模式存差异
虽然本土公开课上线后点击量持续攀升,但记者发现,其与国外公开课相比仍差距明显,更无法与哈佛大学著名的《幸福课》《公正课》匹敌。
记者在网易上看到网友评论:“公开课就是课堂实录,在授课的同时国内大学沉闷的课堂气氛也被晒了出来。看看外国高校的一些课程,学生席地而坐,而我们的课堂像是校园版的‘百家讲坛’,学生上课时中规中矩,十分拘谨。此外,屡屡出现的空座也和国外爆满的课堂形成了鲜明对比”。
记者了解到,许多国外公开课因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而被网友推崇。“国外的教学方式更开放和自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瓦尔特·勒温在公开课中,为了介绍钟摆周期与吊挂物体的质量无关问题,这个满头白发的老教授居然躺在天花板垂下的吊索旁把自己当成钟摆。”网友纽纽在听完一位国内知名教授的公开课后留言道:“这些课程只有华丽辞藻,缺少内涵,听了好几节课都感觉没什么实际内容。”
在谈到公开课内冷外热的原因时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郭英剑表示,国外公开课的教学方式强调从问题入手,而且很多问题和现实联系紧密,这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国内公开课就缺乏这一点,有些教师在上课时甚至照本宣科,因此,很难吸引学生。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刘进军认为:“国外教学是基于问题的启发式教育,而国内是力图把课本知识给你讲明白的灌输式教育。而且,启发式教学国内很多老师做不到。”对此,执教于上海市某高校的劳老师深有同感:“最近我填写了本校视频公开课申请,我总算尝了一回当桑德尔的滋味。但在视频里,自己和学生确实显得有些呆板,而且教学气氛也不活跃。”
“面对学生对国外公开课的一片叫好声,我原以为这不过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直到点开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主讲的电路学后,才开始由衷地佩服这位洋教授的授课能耐。”在北京工业大学执教的刘老师告诉记者:“无论是在教案选取、组织教学互动还是课堂节奏方面,都感觉这位教授花了很多心思。”
除此之外,国内外公开课的差距还体现在网友对课程的关注度上。据统计,桑德尔的《公正课》累计点击量已达5000万。而记者了解到,日前,新浪网就网络公开课进行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600多人中,有94.5%的受访者表示关注公开课,但在各类公开课中愿意选择国内课程的仅有17.4%。今年4月,复旦大学在网上率先推出了自己的网络公开课《执拗的低音》,但上线至今,仅有不到百名网友参与跟帖,其与国外网络公开课跟帖量大都过万相比,差距很大。
网络公开课让国内教育备感压力
课程不受欢迎就从授课方法上找问题,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折射出了当前我国教育的困境和改革面临的难题。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外公开课学习效果和学生关注度的明显差距凸显了中外教育模式、理念和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巨大差异。
董克用认为,无论国内外大学,都有三大公认的社会功能,即:一是教学,把现有知识通过课堂教授给学生;二是科研,通过教师个人或团队努力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新方法和理论;三是社会应用,即大学要发挥对社会和政策的影响力。
造成轻教学重科研局面的重要原因是目前的绩效考评机制,“现在经费投入和评价指标都和学校博士点、硕士点数量直接挂钩,在这样的导向下,各高校都将主要精力投入于科研和创新,而却把教书的天职给忽视了。从公开课上线入手改变评价指标和教育管理导向,或许会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点。”“懈怠教学是许多国内大学较为普遍的现象。虽然,各大学里也有一些精品课程甚至是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但其中究竟有多少‘精’的成分,课程质量和效果又如何,对于这些我不敢恭维。”中央教育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
面对公开课上线对国内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北京大学城环学院一位曾在美国任教的教授说:“真为国内高校捏一把汗,不过应对挑战为时不晚,结束当鸵鸟才能看到自身差距。”这位教授表示,如果能借此唤回老师对授课的兴趣,也是我们在接轨国际教育过程中走出的坚实一步。
令人欣慰的是,专家们的观点和教育部达成了共识。近日,教育部坦承,红遍网络的世界名校公开课让其备感压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强调,国内公开课的上线既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也为其带来了发展契机,为造就名师名课创造了机遇,教育部期待以公开课为突破口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理念转变。
●相关链接
网络公开课全球共享成潮流
■本报记者 姚 敏
时下,网络公开课全球共享已成为潮流。早在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了网络公开课的序幕,计划将该校的课堂实录、课程资料在网上公布让全世界的求知者共享。此后,很多世界名校纷纷跟进,包括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剑桥、斯坦福等。人们将这一分享教育资源的行动取名为O.E.R公开教育资源运动。
由于语言存在障碍,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在我国无人问津。直至2010年翻译工作的跟进,这些课程才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如今,美国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和《公正课》、耶鲁大学的《死亡课》、斯坦福大学的《宇宙学》等课程都在国内拥有大量粉丝。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已成为第一所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的国内高校;北京大学、中国科学科技大学等9所国内大学还组成了“C9联盟”,投入网络公开课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