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机器人教育活动或陷入应赛怪圈?
作者:赵玉成


      机器人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中小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因为它对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等的培养有着独特作用,因此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青睐。但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机器人特色教育却在变味——活动是为了比赛,获奖是为了升学。那么,机器人会不会步奥数后尘,陷入应赛怪圈,成为又一块升学敲门砖?
  机器人大步走进校园
  近日,上海市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的吴润华老师打电话给学生家长了解情况。“我是英语老师。照经验,家长听完我的介绍后应对英语方面有很多问题要咨询,不料他们一听我的班每周有一节机器人课,便都改换话题聊机器人了。”吴老师所说的机器人课,是该市曲阳四小所开展的机器人特色项目。该校校长章本荣说,往年家长争着让孩子在学校学英语、学音乐,而今年,家长们却都想学机器人,“我们没做过任何宣传,应该是大家的口耳相传吧。”章本荣说。
  “这几年,70后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关注,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动动手,动动脑,而不是整天待在教室里。”章本荣说。大多数家长最初选择机器人项目是想让孩子多到教室外走走,玩玩,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看重机器人比赛对孩子未来升学的帮助。在该市虹口区曲阳四小,确实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参加机器人活动,学科成绩得到提高,并且在小升初招生中受到青睐。
  每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机器人——这话真是不假。几乎所有第一次接触机器人的孩子,都会立刻被它吸引。每年给新生上第一节课,科技老师胡超的经验是,前30分钟老师根本插不上话,整个教室从学生看到机器人的那一刻起开始沸腾,学生摸索着拼装,兴奋得满头大汗。30分钟后教室才会慢慢冷却下来——因为学生不知道怎么摆弄,零件放不回去,到这时候他们才会安静下来,等着老师教他们怎么玩。除了好玩,机器人对学生创意的激发、探究精神的启迪,也从第一节课就已经开始了。
  章本荣认为,机器人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动手能力和科技素养,更重要的是它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一不小心陷入应赛怪圈
  虽然,机器人活动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其对学生的好处也很多,但还是有不少学校因为师资缺乏、投入不足而偃旗息鼓,有的则将其逐渐演化为一种精英化的奥运项目。
  不少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就是面向比赛,一些学校领导会直截了当地说,“买吧,买一个好的机器人,但是你得给我拿个竞赛成绩回来”。负责培训机器人课程教师的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王立春认为,这些学校对机器人项目教育意义的理解过于狭窄,甚至产生了偏差。他们将特长教育与竞赛简单地挂钩,依靠比赛推动其发展,而忽略了特长项目本身的魅力和作用。
  这种以竞赛代替教育的偏差带来了学校对机器人项目本身教育意义的忽视。一旦遇到考试,这些特长爱好就都要让路。一个现实是,一些初中生依然会回到自己已经毕业了的那所母校参加机器人项目,因为他们所读的初中根本就没有机器人项目生存的空间。这些有特长的学生不得不将爱好雪藏,投入到紧张的应试教育之中。
  特长教育应卸下应试外壳
  目前,机器人竞赛在红红火火开展的同时,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商业化培训利益。据说面向幼儿园孩子的机器人兴趣班收费已经超过奥数,一节课150元,还一座难求。
  郑剑春老师所在的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在2010年高考中有位两学生因在某国家级比赛中获奖而获高考加20分的奖励。但郑剑春发现,比赛的规则和要求都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他不禁质疑:“机器人比赛到底比的是什么,是学生的技术、知识、能力,还是设备?在这种比赛背后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机器人生产厂家对市场的竞争,而不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即使在比赛中获胜,学生又能从中收获多少学习的乐趣呢?”
  无锡市江溪小学黄献忠说:“近年来机器人比赛难度越来越高,要考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为拿比赛成绩交差,不少参赛机器人多为老师一手包办,学生只会按开关,成了高分低能儿。而且比赛名次和器材的好坏直接挂钩,不少学校不惜重金投入,一次比赛单是器材就要花费几万元。”黄献忠认为,变味的竞赛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背离的。有些学校完全以比赛为导向,开展活动多年,却无基础的教学与课程建设,学生的发展从何谈起。
  章本荣表示,少师资、缺教材、缺资金、缺课程标准,是阻碍机器人进课堂的几大坎。要越过这些坎,需要学校将特长教育回归本源,卸下应试和功利的外壳。 (赵玉成)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教育培训】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机器人教育活动或陷入应赛怪圈?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