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夏
春节就要到了,朋友们可以暂时把工作放在一边,亲朋聚会、购物旅游,由于节日期间饮食规律、生活起居等各方面均与平时不同,往往会让人感到不适,甚至可能诱发疾病。医生提醒,过节需要有平和的心态,劳逸结合,谨防“心”病。
春节期间“心”病高发
春节期间,天气寒冷和节日气氛容易使人忽略心脏病对健康的威胁,也许是因为不想破坏节日气氛,或者把疼痛仅看做是娱乐 过度的反应,等心脏病情危急到要进行抢救时,往往已经太晚了。北京120急救中心医师李坚韧在查阅了2011年北京急救中心接警记录后告诉本报记者,去年春节7天假期接警心血管疾病754起,其中心肌梗死占到了10%到15%,发生了很多乐极生悲的事情。
在各种心脏病中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它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冠状动脉若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使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就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猝死共5种类型,其中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长时间闭塞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所致。
李坚韧介绍说,冬季本身就是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的高发季节。冬季由于气温低,引起身体外围的血管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再加上节日期间聚会增加,大家聚在一起,很容易过度兴奋、激动,这些都会刺激交感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的分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肌梗死。另外节日期间大家的生活会打破原有规律,甚至有些慢性心血管病患者未能按时服用药物,这些都是诱发心肌梗死的诱因。
警惕发病危险信号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博士介绍说,多数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病前是会感受到一定征兆的,征兆可轻可重,主要有:极度疲劳感;身体疲劳时,胸骨后突然出现绞痛,或者出现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的压迫感,这种压迫感被很多患者描述为“被人卡住了脖子”或者“胸口压了块大石头,喘不上气来”;胸骨后的疼痛放射至肩、颈、手臂或上腹部,并出现剧烈呕吐、大汗淋漓、手足冰冷等情况,甚至休克;熟睡中突然憋醒,感到胸闷、憋气,需要坐起来才觉得舒服些;无原因突然出现心慌、眼前发黑,有跌倒感,同时大汗淋漓,被患者描述为“啥也没有干,却突然昏倒”;上楼时出现心慌、气急;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口服硝酸甘油未缓解;莫名的恐惧感。
一旦出现上述情形,应该高度怀疑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这段时间正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黄金时间。
良好生活方式保护心脏
李坚韧告诉本报记者,为了保护心脏,预防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要做好以下几点。
定期体检:无论心脏病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应定期进行体检,因为心血管疾病经常会找上貌似健康的人,特别是心脏有器质性病变,但症状不明显的中年人。
戒烟:吸烟者的冠心病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3.6倍,吸烟与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有协同作用,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性成倍增加。
平衡膳食:多吃富含食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多吃新鲜瓜果,控制甜食,少吃盐,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
控制体重:肥胖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不利的影响,体重超重5公斤,心脏的负担即增加10%。
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还会诱发心率失常,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生活要有规律:按时起床,定时进餐,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适量运动: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使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得到改善。步行是最简单安全的运动,可以使心脏收缩加强,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多。
其他:防寒保暖、谨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
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旧称心肌梗塞,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冠状动脉的分支堵塞,使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的病症。发病时有剧烈而持久的前胸痛、心悸、气喘、脉搏微弱、血压降低等症状。
心肌梗死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发病率及致死率都很高。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肌梗死,平均每天约有1480人死于心肌梗死。也就是说,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肌梗死。
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居民心肌梗死院外死亡比例高达76.56%,其中25—44岁因心肌梗死而死亡的人群中,88%死于院外。这就提示民众,特别是中青年,应加强对心肌梗死发作症状的识别能力,常备药品,及时就医。
(唐 夏)
相关链接
心肌梗死发作的紧急处理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孙宏涛介绍说,心肌梗死发作后,患者要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并选择舒适的体位,保持呼吸道和室内空气的通畅;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如症状不能缓解应立即打急救电话,请医护人员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同时安慰、鼓励患者,帮助其克服“恐惧感”。
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停止,应在叫急救车的同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美国心脏协会《2010版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使患者仰卧于坚硬的木板或地面上;急救人员应跪在患者躯干的一侧,两腿稍微分开,重心前移,将右手掌掌跟放在胸骨下1/3,再将左手放在右手上,10指交错,左手握紧右手;双肘关节伸直,垂直下压,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至少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每做30次胸外心脏按压,进行2次人工呼吸;当有两个急救者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两个人应呈对称位置,以便于互相交换,一个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人做人工呼吸,每按压心脏30次,人工呼吸2次。 (唐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