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电动汽车由“花瓶”向“花旦”艰难转身
作者:李方 郝军
图片


    ■本报记者 李 方/文 郝军/摄

瓶颈难破

  今年3月26日,全球专业咨询服务机构、世界智库、毕马威发布的《2012年全球汽车业高管人员调查报告》称,虽然短期内混合动力汽车将比纯电动汽车更为普及,但从长远来看,电动汽车更有潜力。
  电动汽车,在很多人眼里只是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花瓶”,它真的能成为汽车行业的当家花旦?很多人持怀疑态度。
  众所周知,由于全球现有的汽车电池技术瓶颈,导致汽车电池不仅体积大、分量重,而且可靠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均不足,产品的循环寿命也不长。
  除了电池技术的不成熟,严重制约着电动汽车的发展外,由于电池系统的高成本,也导致整车价格令消费者难以接受;市场需求量小,厂家也就不能批量生产,于是制造成本更高。这进一步推高了其售价,形成恶性循环。
  以全球车用电池技术领跑者之一、比亚迪的一款纯电动车E6为例,其报价竟达37万元;通用引进的雪佛兰电动车沃蓝达,售价为49.8万元。
  消费者感叹,即使算上国家给出的购车补贴,其价格还是远远高于同等性能的普通汽车的价格。
  制造商也坦承,电池系统的高昂成本是电动汽车的硬伤,如果电池技术得不到突破,成本降不下来,电动车整车价格就降不下来。

镜花水月

  除了电池这一全世界共同难题外,电动车充换电站的配套设施完善,也是一道很难跨过的坎儿。
  以我国为例,截至2011年底,全国范围内总共建成投运243个充换电站、13283台交流充电桩,这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和未来汽车保有量来说,远远不够。
  试想,驾着一辆靠电池维持动力的车,却不能在电池耗完之前及时找到充电的地方,谁愿意有这样的驾驶体验?
  再者,充电所需的时间相对于加油要长得多。据了解,电动车充电最佳时间是4-5个小时。
  然而有人说,今后电池动力车以换电池为主。乍一听起来,换电池好像比充电靠谱。但实际操作更有难度。
  按目前的技术,一辆电动车所需电池的重量,动辄在200公斤以上。并且,各生产厂家使用的电池不尽相同,难以统一,换电站也不可能储备所有型号的电池备用。
  此外,对汽车电池安全性的顾虑,也导致消费者对电动汽车持观望态度。
  作为不同于传统汽车的新型产品,电动汽车的售后维修,报废处理,二手转卖等系统保障问题,尚未建立一个成熟的机制,这也是困扰消费者的一个问题。
  记者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新了解到,自今年3月27日始,丰田与宝马集团正式签署关于共同研究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合约,以尽快突破、提高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性能。有业内人士预计,这将对汽车的电池技术瓶颈突破进程有积极的促动影响。而电池动力相关配套设施完善,如充电设施、售后服务,价格等原有障碍,也有望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坚定方向

  前不久,科技部《电动汽车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摘要)》明确指明,纯电动汽车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确立从“混合动力”到“纯电驱动”的技术转型战略,电池、电机、电控等一系列技术的研发工作有待获得国家的重点扶持。
  日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信部发布了《关于不属于车船税征收范围的纯电动燃料电池乘用车车型目录》,规定首批49个产品型号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船税。另外,我国政府已经规划在未来10年,对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普通混合动力汽车车辆购置税和消费税。
  目前在北京、深圳、杭州等试点城市,国家和当地政府分别给予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最高6万元和5万元的补贴,这样的双重补助,将会带动一部分超前的消费者。
  随着国内93号汽油冲破8元大关,即将跃上10元台阶,导致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成本的差距不再像以前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
  价格,这个敏感的指标,也开始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起航,提供助推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电动汽车由“花瓶”向“花旦”艰难转身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