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像现在这么丰富,于是,一年一度的春游或秋游便成为大多数孩子心目中最美好的期待。无论去哪儿,只要是春游都乐意。记得上小学六年级的那年春天,学校组织到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焦庄户参观地道,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虽然比不得游山玩水那么令人心旷神怡,但也足以让我们无比兴奋。
我记得,那是个漫天扬沙的大风天,我们排着队,浩浩荡荡地来到焦庄户,进村时,路边闲逛的鸡、鸭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吓得四处乱窜,院子里的狗叫声此起彼伏。除了参观外,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那顿特别的午餐。在一个用帆布搭的帐篷里,单薄的木头桌子上摆放着很多洗脸盆,里面盛满了窝头和棒渣粥。同学们坐在一排排长凳上,啃着窝头喝着棒渣粥,一阵大风吹过,地上的沙子飞扬起来,眯住了我们的眼睛,嘴里嚼的食物也发出格叽格叽的响声,分不清是窝头太粗糙,还是风吹来的沙子太咯牙。然而,同学们却吃得有滋有 味,高兴极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不是因为这里的风光有多好,也不是因为午餐有多美味,
而是因为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春游,它已经变成我们心目中一个快乐的象征。
(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