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舌尖上的中国》网上热翻天
作者:岳纲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岳纲举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近日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开播第一天,便引得各路食客在各大微博、论坛等社网络平台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今首轮播出虽已结束近10天,但网络上各种热议有增无减。

微博、论坛热议全面爆发
|
  中国网络电视台纪实台专门为《舌尖》搭建了官方网站,为关注此片的网友提供了最为便利的观看平台。通过镜头,南方和北方的距离借助美食体验而无限拉近,民间最为淳朴、真实的美食制作工艺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记者了解到,《舌尖》连日来一直都是各大微博平台上的热门话题之一。无论是明星还是草根,他们都表现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看热情。《舌尖》总导演陈晓卿一条关于此片的微博在短短几天内被转发上万次,微博女王姚晨也大赞《舌尖》是难得的好片。一位网友在微博中调侃道:“一个在深夜播放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居然火了,看得各路‘吃货’饱受折磨,一边口水哗哗地响,恨不得去舔电视屏幕,一边眼泪汪汪地流,心里憋屈。”
  除此之外,在众多互联网论坛、社区中,《舌尖》也很自然地成为网友们谈论的话题。以天涯社区为例,自《舌尖》开播至今,一个关于此片介绍的帖子便被打上热门话题的标记,在短短几天内,就有几十万点击率和近万条留言,网友们奔走相告,分享自己的观片心得。“《舌尖上的中国》让我忍不住想家,想念妈妈的手擀面,想念奶奶的饺子和爷爷自制的枣子醋,还有越来越模糊的故乡。”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教授何苏六预言,《舌尖》所传递的中国乡土情怀将引领中国式慢生活回归。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同道在接受采访时说,此片的成功一要感谢其一流的制作水平和流畅的叙述方式;二要感谢网络传播。网络传播作为纪录片传播的一个新特点,给纪录片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温度,也让《舌尖》在这片土壤上发芽开花。

“吃货”们忙于网购美食

“那个白吉馍腊汁肉做好以后切了一刀……那个酥脆的声音……我暴走了!”据记者了解,在大半夜围观《舌尖》的观众都被戏称为“疯狂吃货”。这些“吃货”在面对如此诱人的画面时,无不欲火中烧、食指大动。那么,他们又该如何解馋呢?
  很多网友表示,自己是一边看《舌尖》,一边上网搜索,了解美食。一位网友说:“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我先搜搜本地哪里有这些美食,既然去不了当地,那就先在本地过过瘾。”记者了解到,很多人都是边看电视,边上网淘美食,然后下单购买。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自《舌尖》播出后,片中出现的土特产都走红了,它们在淘宝网的搜索量呈爆炸式增长,比如毛豆腐、松茸等食物均成为搜索热词。另外,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也环比大增。据淘宝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5月14日《舌尖》开播后的5天时间里,共有5844791人在淘宝上找过零食特产。《舌尖》第一集介绍了云南诺邓火腿后,销售该火腿的某淘宝店便产生了33笔订单,其中有32笔是在该节目播出当晚产生的。
“舌尖体”走红网络
  伴随着《舌尖》的走红,“舌尖体”取代了“甄嬛体”、“联播体”、“梁朝伟体”等,成为时下最流行的造句模式。简单地说,“舌尖体”就是以《舌尖上的××》为题,模仿纪录片的解说语调,表达“吃货”们对美食的向往和态度。
  如何能在大家晒美食时脱颖而出?《舌尖上的清华》使用了这部纪录片所运用的解说语调,一炮而成,被网友称为活脱脱的“舌尖体”。在《舌尖上的清华》中,关于方便面早饭是这样介绍的:“清华的早晨是忙碌的,无心顾及什么美味,往往见到人少的队伍便排在后面。一碗方便面或许是最快捷的,厨师顾虑到了方便面的营养偏少,便在烧面的时候,加入了青菜,点上一个剥好的鸡蛋。不下5分钟便吃完了,跨上自行车,沿着主干道,奔向教学楼,开始新一天的学习。”
  记者发现,继《舌尖上的清华》出现在网络上后,《舌尖上的安徽》、《舌尖上的平潭》也纷纷被各路网友炮制出来,甚至还有“舌尖体”美国版、德国版等流行于网络。

视频网站借势火起来

《舌尖》的热播,让很多“吃货”感到看一遍不过瘾,于是他们纷纷到网络上搜索该片的视频。拥有《舌尖》独家传播权的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点击率自是不必说,除此之外,各大商业视频网站也不遗余力地引进《舌尖》,供网友观看。
  记者查询后发现,包括优酷、土豆、爱奇异、搜狐视频等在内的多家网站都引入了《舌尖》,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该片新的一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结束后仅1天,多家网站便纷纷宣布已将其引进。此外,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纪录片排行榜上,《舌尖》也基本位于前3位,其在优酷、搜狐视频、爱奇异网站上的排名则位居榜首。
  截至记者发稿时,《舌尖》上线仅6天时间就已打败很多之前热播的纪录片,而在搜狐视频中,该片的点播次数已突破900万次,评论超过3万条,爱奇异的播放量更是超过1100万次,这意味着以现实题材作为依据的纪录片开始成为新媒体受众的关注点,而纪录片之前一直被冠以“窄众”商业模式的说法,今后也许将被逐渐颠覆。
  与在电视上观看纪录片不同,网络的互动性更为这些新媒体平台所看重。搜狐视频的相关负责人说:“该片上线之后就一直占据搜狐视频纪录片排行榜的首位,而且很多网民在参与互动讨论时,都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内纪录片市场的意见与建议,在对后续片源进行筛选时,我们会把这些意见作为很好的参考。”
  分析人士认为,被称为“窄众”产品的纪录片,之前在传统播放平台上一直遭遇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而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为纪录片的重生提供了重要的展现舞台。包括微博、论坛、视频网站等在内的新媒体平台对《舌尖》的营销传播以及相关产品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很多网友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舌尖》的7集内容不足以涵盖经典,建议拍续集,而这一建议也得到了《舌尖》制作方的积极回应。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1 版:IT·网络】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舌尖上的中国》网上热翻天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