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捷
教育部这些天特别忙,因为需要通告、撇清的事情太多。先是就一份“全国中学100强名单”郑重声明:“教育部及其相关司局没有开展过中国百强中学、高中排行榜等类似评选和排名活动”;紧接着又针对一些中学生焚烧教辅书事件,联合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下发 《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看着这些红头文件,笔者感觉到了最高教育机关的其心也忧,其情也切。
与教育部紧锣密鼓发布声明和通知形成对照的,这些天制作贩卖教辅书的、开办课外辅导班的也特别忙。中考、高考在即,正是来钱的好时机,参与其中者赚得盆满钵满。
而可怜的却是处于系统最终端的应考学子们,他们似乎并未感觉到窗外世界的冷热。同时他们也已经在9年或者12年里养成习惯:每天多达十几小时的苦读,一心只想着中考要折桂,高考要榜上题名。
更加可怜的是家长们。在每每掏出不菲的课外培训费之后,他们心中的问号多年来无法拉直:“为什么每天学校里七八个钟头下来讲不全ABCD语数外,还需要在课下、校外让学生交钱补习,还需要花几百上千元买教辅书?如此咄咄怪事,都变成了理所当然和司空见惯,这就是今天的中小学教育现状?”
教辅书和课外班形成了中小学教育考试链中不可或缺的两大市场,而无论教辅书还是课外班,如今都价格飞涨。一本教辅书的身价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一期课外班培训费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这两大市场的蛋糕大得无边,刀切蛋糕的出版社、培训机构和学校如果严肃内容、尊重版权、照章纳税来获取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可惜的是,学生和家长遭遇的往往是拼凑的教辅材料,以及培训机构、书店与学校、老师之间的利益勾连,而在教辅书和课外班上顶礼膜拜的,也都是些难题、偏题、怪题等反常现象。
反常即为妖!一位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的知名教授不久前告诉笔者:中学那些竞赛、奥数题到大学时没用。言外之意,费尽心力获得的竞赛证书,不过是争夺一张高考独木桥的通行证。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本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彻底放弃科考情结或者状元情结。直斥由教辅书、课外班推动的畸形考试消解了学生的创新力。听得出,教育专家们对于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教辅书、课外班泛滥成灾的状况已经为千夫指。
但凡降妖斩妖,就要有孙悟空、金箍棒。面对教辅书、课外班的泛滥侵蚀,教育部的禁令和各级教育机关的严肃查处自不可少,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却常常变成了“抽刀断水”。治标之后欲要治本,根儿在铲除对教辅书、课外班的需求和依赖上。譬如,学校和教师抖擞敬业精神,用精细教学取代提纲式教学;学校教学计划里,充实课堂教育,加厚45分钟内容,把本该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学全;考试中心合理降低考试难度,考卷不出偏、难、怪题;教育部门提倡并量化学生的创新思考型学习,不再给竞赛尖子加分;奥数最终成为数学特爱生的兴趣学习,不再被学校当作升学录取砝码;媒体不再宣传升学率,各级教委不再统计、公布升学率……长此以往,客观上架空教辅材料,苍白课外辅导培训,岂不比多少个通知、禁令管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