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宇
尽管目前我国汽车销量增速走低,但这似乎并未消减汽车企业增资扩产的热情。
近期,汽车企业扩充产能的消息接二连三,大干快上之势难以阻挡。再加上库存不断增加,关于汽车行业是否将面临产能过剩的担忧再度出现。
产能过剩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相关的讨论、争议从未停止。
有人曾经用“面多加水,水多加面”来形容中国汽车业近些年的发展。市场供不应求,产能跟不上,企业就会一窝蜂地加班加点、扩大投资、提升产能。一段喧嚣之后,市场环境变了,造成库存积压、产品滞销局面。于是,降价促销一浪高过一浪。再经过一段时间,过剩产能被消化了,又出现新一轮产能扩张……一个个类似的轮回,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走过了数十年。于是,过剩之说逐渐成了一句“狼来了”。
笔者认为,扩张是出自企业发展的本性,过剩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正常现象。适度过剩并不可怕,市场需要适度过剩。
回想2009年和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汽车年销量从2008年的900多万辆一跃增长为2010年的1800多万辆。在这两年里,汽车企业充分享受到高增长的快感,纷纷加快生产基地建设速度。眼下,到了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驶入发展减速区,但企业仍未停止扩张步伐。这又是为何?源于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倚重与信心,源于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
产能扩张是实现规模性增长的基础。事实证明,产能规划过于保守的企业很可能失去市场机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能与产销量往往都是有差距的,较大的产能富裕度更能促进行业充分竞争。更何况,企业也有能力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最终的产出量与产出速度。从这个角度说,管理部门提出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规划过剩”,不必过分担忧。
产能合理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一种体现,追求产能完全不过剩则是计划经济的思维。没有过剩就没有竞争。从过剩到竞争的过程,就是市场调整的过程。
未来几年,我国汽车市场总产能规划与实际市场容量很可能形成较大差距,存在量上的“过剩”,这从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即可窥见一斑。但从近期实际情况看,一部分企业长期面临产能“饥渴”,另一部分企业设备闲置少有产出。从这个角度说,当前即便存在过剩,也更多是一种结构性的过剩,且这种结构性的过剩比量上的过剩更应得到重视。如何借助市场之手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和引导,并借此抓住市场机遇,是政府和企业都应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