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岳纲举
据统计,目前我国自行车保有量超过4亿辆,自行车年产量超过8000万辆,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但这仅是对于作为交通工具意义的自行车而言。作为一项运动,自行车在我国的发展相对滞后,国人对自行车运动文化的了解也相对较浅。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民间组织的自行车协会和俱乐部原本应该肩负起普及的责任。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的自行车协会和俱乐部虽然很多,但其发展模式较为原始。据北京市东城区一家自行车俱乐部的负责人介绍,国内的自行车俱乐部基本还处在“通过组织活动吸引人气,靠卖装备赚钱”的初始阶段。另外,还有很多俱乐部事实上仅是骑行爱好者自发的组织,这类组织很松散,只是在周末或假日时结伴出行,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俱乐部。“组织活动基本上是赚不到钱的,因为俱乐部虽然会收取一定费用,但也要在活动中提供救援车辆和备用自行车,另外还要支付自行车修理、购买意外保险、人员工资等费用,这些费用加在一起为数不少,每名会员每月交几十元会费,也就刚够俱乐部维持,所以我们赚钱的途径,就只能靠给会员的自行车进行维护,或者向会员销售一些骑行辅助装备了。”上述俱乐部的负责人对记者说,俱乐部一般会代理某个品牌的自行车和骑行装备,这是其维持运营的关键。
据了解,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一些欧洲国家,自行车协会和俱乐部数不胜数,发展也相当成熟。无论是以群体方式,还是以家庭、夫妻方式入会,会员都可以参加各种骑行比赛、古城游,甚至跨国游等活动。这些俱乐部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通过组织一些赛事活动来获得赞助,其中既包括自行车装备厂商的赞助,也包括其他领域企业的赞助。由于资金雄厚,这些俱乐部还会定期向会员提供各种免费培训,以及免费的骑行杂志。
相比较而言,目前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自行车俱乐部会邀请专业运动员来给自己的会员授课,并提供专业的自行车运动方面的服务,以及组织较大规模的赛事,但这些赛事在国内并不能形成影响力。此外,由于国内知名的自行车俱乐部较少,所以整个自行车运动领域获得较大规模赞助的机会也较少,这也是国内自行车俱乐部多靠卖装备来维持运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