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震宇
知名市场调查企业尼尔森公司8月1日公布了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显示,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回落,为105,较上季度下滑5点,但仍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全球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1点)。
一线城市和农村居民更愿消费
数据显示,在消费者信心指数经历了2011年第四季度及2012年第一季度连续的增长后(分别为108点和110点),总体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回落。二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收入预期的降低影响最大,收入预期回落至66%,与上季度相比下滑了7个点。
尼尔森的调查发现,中国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最为乐观,消费者信心指数高达113,比全国平均值高8个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信心在二季度增长了3个点。一线城市消费信心在二季度的增幅最大,从101点增长了6点至107点,其乐观程度仅次于农村地区排名全国第二,并且与2009年以来的最高值持平。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信心从一季度的105点下跌了4点至101点。三线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9点,而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5点。
“在过去的几个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攀升,并在上个季度达到了最高点,所以适当的回落是合理的。”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分析指出,在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消费者信心仍然能保持在100以上,是非常可观的,相对全球来讲,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全球91的平均水平和美国89的水平都要高很多。
而农村地区和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消费信心的增长源于对未来就业的乐观态度。其中,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对未来就业率的信心指数最高,达92%。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对未来就业的信心指数仅次于农村,59%的一线城市消费者表示,在未来的6个月里,他们认为个人的就业前景很好或极好,比起上季度增长了7个点。然而,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则是较不乐观的,他们的就业信心指数低于全球的平均值。
对此,严旋分析认为,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和制造业疲弱导致低线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对就业前景乐观度的回落,而这又导致了低线城市消费者较低的收入预期,并最终影响消费信心。而一线城市消费信心的走高首先是经济正在软着陆,其次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正在发挥效果,服务部门的就业增长则使得收入预期上升,加上较低的CPI,进而提振了消费信心。农村地区信心指数上涨主要是受益于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带动农村地区就业的收入,从而激发了消费的动力。二是目前推出的一系列直接补贴政策,使得农业人口直接受惠。
内需增长前景乐观
与消费信心增长相对应的,一线城市的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也位居榜首(48%),比去年的40%增长了8%。其次则是三线和四线城市的消费者(均为37%)。值得注意的是,30-39岁消费者的信心指数(109)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首次超过了3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群体(106)。尼尔森认为,这得益于他们对经济形势乐观的态度和相对良好的收入,同时,这些也使得他们未来12个月的消费意愿继续稳步上升。
调查显示,电子产品,家电和家具在30岁以下的年轻消费群体和30-39岁消费者的购物意愿清单上都位居第一。44%低于30岁的中国消费者正计划购买电子产品,而35%的30-39岁的消费者把电子产品列入购物清单。快速消费品(FMCG)第二季度的总销售额增长了17%,其中,食品快速消费品比非食品快速消费品的销售速度更快。
尼尔森大中华区总裁严旋表示,目前中国内需并非疲软,而是健康和稳健的。内需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其中要受到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经济运行综合因素的影响。目前,影响中国内需因素主要是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住房等资产价格过高和全球经济增长疲弱。未来通过就业的改善、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政策对住房市场的调控,以及整个社会保险系统等领域的渐进改善,将会继续撬开中国的内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