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山东省菏泽市工商局牡丹分局马岭岗工商所副所长候玉林
(上接A1版)
当事人多次托人向侯玉林求情,希望能手下留情放他一马,但都被他严词拒绝。当事人扬言要找侯玉林算账,在他门上贴条,找人用砖头砸他家窗户,他不为所动。最后,当事人见他软硬不吃,也只好乖乖认罚。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多次。后来,当地的人提起侯玉林,都说他是工商机关一块难啃的“骨头”。
2011年9月,胡庄村的4户农民拿着发黄的玉米苗和未使用完的农药,到工商所找到侯玉林,称半月前在镇上一家农药经营门市购买了专门治疗玉米钻心虫的农药,使用后不到3天,发现玉米苗有发黄枯死的现象,怀疑农药有问题。接到申诉后,侯玉林详细了解了事情的经过,找到农业部门的专家咨询,结论是农药剂量过大造成的。经销商认为自己无过错,不应承担责任。农民认为,在购买农药时经销商没有告知使用方法,应该予以赔偿。双方僵持不下,纠纷有升级的迹象。
侯玉林一面向经销商讲解其应履行的义务,一面向农民讲解正确的消费维权知识,多次到农民家中做工作。经过多次调解,经销商最后同意赔偿每户农民600元,双方握手言和,避免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几年来,侯玉林共受理申诉11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70余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近10万元。
牡丹分局马岭岗工商所所长程相卿谈到侯玉林时说:“接触到侯玉林的消费者,对他都非常感激,原因不仅在于他的热情服务,更在于他实实在在地帮助消费者维权。他经常说,工商讲管理,也讲服务,你给消费者办一件好事,消费者会从心里记住你,永远把你当贴心人。”“为消费者办实事,做好事,为消费者尽一分力,让工商监管更加被群众理解,让工商更好地服务社会,我就很高兴了。”侯玉林说。
学雷锋 创先争优为百姓
“侯玉林热爱工商工作,他扎根基层,严格执法,服务群众,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这非常难得,更可贵的是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帮助他人,他身上这种活雷锋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菏泽市工商局副局长马全国说。
马全国说的“活雷锋”在侯玉林眼中就是平常的事情,用他的话说,“这不值得一提”。
2006年春节假期期间,侯玉林和两位同事去刘集村大集巡查,一位捡菜叶的妇女引起了他的注意。侯玉林看到她腿部有残疾,而且说话是东北口音,就上前了解情况。“我以为她拣菜叶是喂牲口,后来听说她是拿回家自己吃,我很吃惊。”侯玉林说。据了解,这位拣菜叶的妇女叫刘桂兰,丈夫患病去世,家里还有一个80岁的老公公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里没有任何收入,一贫如洗,大女儿刘敏还面临辍学。侯玉林问刘敏:“你还想上学不?”孩子哭着点了点头,用充满渴望、信任和期待的眼神看着他。“这个眼神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侯玉林说。第二天,侯玉林主动到学校表示愿意资助刘敏上学。经过这次争取,学校把刘敏的学费免了,孩子如愿回到了学校。
就这样,侯玉林走上了一条助人为乐的道路,他把寻找帮扶困难学生和捐助孤寡老人当成自己的使命。但不久,侯玉林发现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自发成立了爱心救助委员会,募集资金,帮助困难家庭。领头的是侯玉林、李咏庆、李克华3位工商人员。从2006年至今,侯玉林和他的爱心团队,募集款物达170多万元,帮助了316名贫困农村学生和58名贫困孤寡老人。
在朋友眼里,侯玉林是雷锋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更是少有的好人。在被救助的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眼里,侯玉林是他们的亲人。
侯玉林也把贫困儿童、孤寡老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几年来,逢年过节,他总是与贫困孤儿一起过,用他的话说:“孩子们希望我去,他们需要有人陪着过节。”。
牡丹区沙土镇任楼村任亚苗今年13岁,父母去世,姐弟两个跟着爷爷奶奶过日子。在学校的办公室里,她一眼就认出了她的侯叔叔。“以前就想好了对侯叔叔说的话,感谢他的帮助,他是我一辈子的榜样。”任亚苗双眼含着泪说。
在牡丹区黄堽镇田胡同村,89岁的孤寡老人侯遇玲看到侯玉林就迎了上来,紧紧握住侯玉林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黄堽镇北王庄的王洪雨、洪庄村的洪现玉等老人,也是侯玉林等人帮扶的对象。“他不嫌我们这些老人脏,经常来看我,冬天还来给我钉窗户保暖,每个月还给100元钱,这是真正的亲人哪。”老人一边抹泪一边说。“我其实没做多少事,这些老人不仅需要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虽然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看着老人幸福的表情,值了。”侯玉林说。
侯玉林被老百姓记住了,现在黄堽的当地人看到穿工商制服的人就会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侯玉林觉得,做好事与本职工作并不冲突。“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菏泽牡丹区的工商干部,是这片热土养育了我。我们基层的工商人员,能够被经营者、被辖区老百姓认可,这也为开展工作营造了好条件。”
无怨无悔 坚持奉献显大爱
现在的侯玉林,每逢工作日依然走在乡间,服务群众,巡查食品市场安全,接受消费者的申诉和咨询。侯玉林介绍说:“农村消费市场流动性大,市场监管困难,消费者对法律认识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宣传相关知识。”
侯玉林的热心肠也感染了很多人。菏泽市花都商会会长杨忠义说,菏泽最出名的是牡丹花,侯玉林是牡丹城里的当代活雷锋,他是真的舍小家,顾大家,像牡丹花开一样温暖人心。
虽然侯玉林的做法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但也有人表示不理解。为了帮助他人,他把自己的工资的大部分当成了活动经费,而不动募捐来的一分钱,几年下来欠下2万多元的债务。侯玉林不顾家的做法也招来家庭的不满,妻子在这个时候离开了他,姐姐更是时常劝他放弃。侯玉林俨然成了“孤家寡人”。
“连家都不要了,这不是神经病吗?”在采访中,经常有人这样质疑道。有人提出,做好事要有个限度,自己家庭都照顾不好,算什么事?
这些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但侯玉林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总有人问我,你图啥?有人说我想当官、想出名。家里人也反对我,劝我。刚开始,我的压力很大,但当我想起那些贫困的孩子和那些期待的眼神,我始终难以放弃。”侯玉林说。
侯玉林的行为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挖苦和讽刺。一次,侯玉林经过一个小区,有人朝他喊:“侯玉林,你怎么还在这,不是去医院了吗?”对待这种情况,侯玉林经常是选择沉默。
侯玉林的同事还透漏了一个信息,有一次,在济南上大学的儿子发短信给他说:“爸,我没钱了,能不能给我寄点钱?”侯玉林没有回。10天之后,侯玉林再次收到儿子的短信:“爸,我没钱了,能寄多少就寄多少吧,哪怕100元也行。”侯玉林谈到这件事,双眼泛红:“我当时是实在没钱了,第一条短信就没回复。直到儿子发来第二条短信,我才找同事借了钱给儿子汇过去。”“有没有被别人当做神经病?这当然有,我也想过要好好地对家庭负责。我有工作,有薪水,退休有保障,生病有医保,和那些遭受不幸的家庭相比,我是幸运的,所以能帮助别人一点是一点。”侯玉林说。
侯玉林承受着压力,但他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几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在当地拥有了很大的号召力。他组建的“红盾情”爱心委员会汇集了社会各阶层的志愿者,有工商战线的干部职工,有企业家、警察、教师、医生等,团队成员扩大到了1200多名。
他的坚持也让家人改变了看法,姐姐从反对,到不干涉,再到主动参与捐赠,已经毕业的儿子有时候也跟着他去看望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侯玉林正是用他的坚持和实际行动,感染着他周围的每一个人。
侯玉林说他热爱工商工作,工商是服务基层,服务老百姓的。“在工商这个岗位上能帮助很多人,这也是工商给我的一个机会,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不善言辞的侯玉林说。
除了工作外,侯玉林还喜欢读书,弹吉他。采访结束时,侯玉林坐在家中的旧沙发上,抱起吉他,唱了一首《三月里的小雨》,歌声动人,充满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