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谢莉葳/摄
图2 “吊脚楼”建筑群洪崖洞
图3 重庆特殊的地形造就了特殊的交通工具
图4 重庆的另一张名片是“桥都”
图5 重庆解放碑夜景 谢莉葳/摄
图6 重庆某4S店 谢莉葳/摄
■本报记者 谢莉葳
山高水长路不平
从重庆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建筑群洪崖洞出来,如果你沿江边漫步进入旁边一幢普通老旧的高层居民楼,乘电梯升至17层,就会惊奇地发现,穿过走廊从后门出来,眼前竟是一条人流熙熙攘攘的街道,直通重庆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解放碑。
原来这栋居民楼竟是依崖而建,道路盘山而上,大起大落,坡陡弯急。这就是“山城”重庆——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
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北宋称恭州,南宋升为重庆府,1997年设为直辖市。市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每平方公里水面积全国第一。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重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其北、东、南被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多山环绕,地势由南北两侧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地貌以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为主,道路崎岖蜿蜒,平原面积仅占2.39%。
与一望无际的平原风光不同,在这河流纵横、坡多险峻的地势上修建起来的城市建筑错落有致,充满立体感,抬头随处可见立体山水画轴。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工商业重镇,重庆已成为中国目前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下辖38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包括19个区和19个县(自治县),人口3303.45万,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
如今的重庆已成为长江上游经济、金融、航运、文化、教育、科技中心,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物品集散地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火辣爽直行天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一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重庆与众不同的性格特质、饮食习惯、建筑风格,甚至消费理念。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的巴人,因大自然险恶环境的熏陶,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著称。
合川钓鱼城更是重庆人奇特韧劲的明证。13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却在钓鱼城耗时36年屡攻不下,由此改写征战历史。
如今这方水土的后人用一口铿锵清脆的重庆话喊出的“雄起”二字,成为重庆人为自己量身订制的城市标语。
巴渝自古湿润多雨雾,巴人据此创造了融“麻、辣、烫”于一炉的祛寒食品——火锅。
也正是因为高湿度气候,山多沟坎,水汽缭绕,对皮肤特别滋润,加之“湖广填四川”和“战时陪都”等移民背景,使得“雾都”重庆更是“美女如云”。据说,高温蒸发脂肪、辣椒燃烧脂肪是重庆女孩保持窈窕身材的两大法宝,山城崎岖路坎坎坷坷也造就了“幺妹子”的火辣身材。来到重庆的外地游客大都要到解放碑打望打望,除了感受下大都市的浓郁气息,品尝地道小吃,还要“打望”一下重庆美女。
同样火辣的还有重庆人的性格,辣似乎已成为这个城市的性格特点——火热、鲜亮、豪放、过瘾。引用重庆卫视的一句广告语:麻辣行天下,尽在情理中。
锥形欲变金字塔
依山傍水、山水相依的特殊地形造就了特殊的交通工具。在主城区随便走走,就能看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交通工具——公共汽车、轻轨、地铁、过江索道、缆车、自动扶梯(亚洲最大)、升降式电梯以及过江轮渡等。
由于地形影响,重庆街头自行车差不多已经绝迹,偶尔有一辆飞驰而过,必定是山地自行车运动爱好者。同样的原因,纯电动汽车在这里几乎没有市场。
最为普及的交通工具当然还是汽车,且近几年一直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幅的快速增长态势。来自重庆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发布的《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重庆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37.91万辆,比上年增长22.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90.11万辆,增长了17.0%;私人轿车保有量51.77万辆,增长29.7%。
与成都、昆明、西安等西部城市经济型轿车是消费主力车型不同,在重庆中级车却成为消费主体,几乎占据轿车市场的40%。
在重庆,最活跃的细分市场是10万-20万元左右的中级车和中高级车。统计显示,重庆市场每销售100辆车中,中级车约占40%,中高级车约15%,豪华车约6%-7%,而经济型轿车只有30%-35%。
而成都、昆明等汽车活跃市场消费结构基本都是呈“金字塔”正三角,3万-10万元的经济性轿车构成消费主体,而重庆却一直是以8万-15万元轿车为主体的“锥形”结构。
究其原因,重庆人买车除了代步外,对汽车赋予了更多的身份象征含义。
重庆人好面子,外观时尚、漂亮的汽车更受青睐。重庆人购车最关注的因素依次是:外观、价格、品牌、油耗、服务。人们说,成都人兜里有10万元钱,会拿出5万元买车,另外5万元拿出去玩。而重庆人兜里有10万元,就会买一辆10万元的车。
由于多上山下坡,道路七拐八扭,道路狭窄,遇到上坡堵车,频繁坡起,极其费油,所以燃油经济性也是车主关注的。而坡地面积较大,路况多山路、弯道、连续深谷,动力、安全、操控也越来越受到购车者重视。
除了消费观念外,偏高的用车费用也是制约经济型轿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重庆每年2300元“一刀切”的路桥费在全国都算最贵的,这就使得买辆奥拓和买辆奥迪除了油费外,其他使用费用几乎相当,这不得不让很多本身就对价格敏感的经济性汽车消费者望而却步。所以重庆车市一直流行“宁愿等几年买奥迪,也不立刻买奥拓”的消费观念,制约了小排量汽车的发展。
“桥都”拉高养车成本
重庆的另一个城市名片是“桥都”。重庆市规划局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主城区城市道路总长约3500公里,跨江大桥26座,穿山隧道11座,道路立交161座,汽车停车位约47万个,人行过街设施544座。按照相关规划,到2020年重庆还将再建11座大桥9座隧道。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世界罕见。
想在“山城”架桥修路,其工程难度自然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所无法想象的。重庆路桥费一度被指全国最贵,其中道路依山而建导致成本高昂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
据测算,在重庆修一条高速公路,每公里平均建设成本高达8000多万元;而在平原城市,高速公路的平均建设成本每公里只要3000万-4000万元。
由于山城路桥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平原城市,重庆的车主们也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每年2300元路桥费。这个看似不大的数字,却是众多小排量私家车主的心结。尤其对于5万-7万元的经济型轿车消费群而言,仍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除了高昂的路桥费,停车难、停车贵也成为制约重庆汽车消费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无论繁华商业区,还是普通居民小区,停车位紧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普通楼盘每月车位租金300元以上,高于国内150元的均价,可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媲美,核心商圈解放碑外围停车位已卖到12万-15万元。
奇怪的是,与小区高额停车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路边临时停车收费却很低,一般2元/小时,违法停车最多也就是20元/次封顶,只是空车位很难找到。
高投入致车价居高不下
很多车主抱怨在重庆买车价格比全国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4S店建设成本偏高。重庆所有4S店建筑用地都是商业用地,而在成都、昆明、贵阳等城市已经开始将工业用地用于修建4S店。而两种地价差距巨大,以重庆为例,商业用地每亩100万-200万元不等,工业用地每亩却只有30万元左右,而地价几乎都占据了建店总投资一半以上的费用。4S店的高投入,市场销量有限,造成厂家对重庆经销商的返利和支持力度远不如成都、昆明等商家,高额建店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来自重庆市工商局市场主体基础信息查询系统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市注册从事汽车销售的商家达1360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汽车经销商205家,包括195家汽车4S店和10家综合经销商,汽车用品经销商1000多家,汽车美容店6000多家。大部分4S店集中在几个汽车销售集散地,分别是汽博中心、鹅岭一条街、奥体中心和二郎。经销商集团化趋势初见端倪,中汽西南、商社汽贸、百事达、互邦、铭兴、金菱、龙华等几大经销商集团,占据约45%的重庆轿车市场。
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加强,重庆到成都的动车最快只要两小时,如果成都的车价比重庆便宜,必定会造成重庆消费者前往成都购车的现象。
后起之秀待雄起
重庆人见面一般说:你都买车了啊?成都人见面却是:你还没买车啊?二字之差,透射出的却是两个市场不同的差距和观念。
所以尽管每年24万辆的乘用车销量虽不算太少,但却与重庆直辖市兼老牌汽车制造产业基地的身份严重不符。作为中国车市“老四”长安汽车集团的大本营,拥有长安、力帆等知名品牌,目前已经达到80万-100万辆的产能规模,但提到重庆的汽车消费力,很多汽车厂家都将重庆作为二三线城市来对待。
另一方面,重庆人的人均零售消费总额其实并不低,2011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0042元,同比增长13.3%,但在汽车消费上却几乎落后于西部平均水平。
2011年重庆市实现 GDP生产总值10011.13亿元,位居中国大陆第七,同比增长16.4%,增速跃居全国第一。2011年人均GDP为34500元,突破5000美元大关。预计2012年全市人均GDP将突破6000美元。而在这份骄人的成绩单背后,重庆汽车销量在西部省份中排名靠后。
这一点从举办了11届仍默默无闻的重庆车展可见一斑。目前国内除北京和上海两大国际车展外,其余地区车展如广州车展、成都车展的影响力,都是借助其强大的消费力脱颖而出的。
2003年的那次全国汽车井喷,重庆车市错过了;2009年的汽车大增长,重庆增幅和绝对量并未给人过多惊喜。重庆汽车人对于销量数字的焦虑背后,折射出汽车厂家“一地一策”的区别对待商务政策,销量决定了商家可以向厂家索取更好的优惠政策,而最终这些优惠也会落实到车价上,并授益予重庆消费者。
为繁荣重庆车市,2012年8月20日,重庆市政府发布了工业领域主要产业的三年振兴规划。根据规划,未来三年,重庆将重点振兴7大工业产业。其中汽车产业累计投入2000亿元,形成乘用车、微车、商用车、特种车4大产业集群,轿车及SUV占比超过60%,实现产值5000亿元。
治堵初步见成效
尽管道路狭窄,交通脆弱,多数地方只有双向一两条车道,甚至容不下摩托车和自行车,一个小刮蹭事故都可能导致交通瘫痪,但是重庆整体交通状况较好,穿城而过的3条轻轨线路开通后,主城区拥堵现象更是大为改观。只有黄花园大桥、市中心等几个堵点成为老大难问题。
数字显示,虽然2011年重庆主城区机动车拥有量达到81.2万辆,比2010年骤增14.5万辆。但记者从重庆市规划局了解到,2011年重庆主干道高峰出行车速提高,平均车速为29.36公里/小时。这个数字高出全国主要城市25公里/小时的平均时速。相比2010年重庆的平均车速,也提高了0.97公里/小时,治堵初现成效。
相比早高峰而言,晚上下班路上会少堵一些。早高峰时段小汽车平均车速为28.93公里/小时,晚高峰时段为29.82公里/小时,都好于国内主要大中城市。
2011年主城区私家车数量看似并不大,只有37.7万辆,但相比2010年增幅却高达27.8%,而且年增长率已连续7年超过25%。跨江大桥、穿山隧道的车流量同比增长近10%。此外,一些城市快速路车流量也趋于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