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文/摄
中国的汽车产业必须要进行一场“绿色革命”,才能达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的。
在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围绕节能减排的现实路径、电动车发展的瓶颈该如何破解等主题,与会专家展开激烈交锋。
汽车产业趋向“绿色”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汽车消费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1999年至今,汽车产量年均增幅20%左右,从2000年至今,汽车保有量增幅每年都在10%以上。
但是,受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制约,我国的资源和环境禀赋不足,传统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明显。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和使用量的增加,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均有上升,30年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加了35倍,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分别增加了7倍和10倍。从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来看,机动车氮氧化物的排放,占到了氮氧化物总排放量的31%,达到了549.6万吨。中国汽车产业的“绿色革命”已迫在眉睫。
汽车产业实施绿色革命,不仅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举措,也是财政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就在上个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先后公布了“十二五”期间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技术标准、能源设施、财税支持等规划和政策,共同形成了合力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态势。
纯电动车是中国“战略取向”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林程强调,纯电动汽车是中国的“战略取向”。他认为,要做到汽车的节能减排,主要依靠两个途径:第一个是在传统动力系统上进行改进,比如采用低排放的新型发动机,或者采用代用燃料;第二个是采用新型的动力系统,现在比较主流的是电动汽车技术,因为传统的动力系统还不能彻底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以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电动汽车我们可以看到希望”,林程强调:“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相信二三十年以后有很大一部分电驱动机车将会采用这种新型能源,在终端可以实现零排放的车辆。”
与此同时,按照决策部署,中央财政也已在购置补贴、税收优惠、科技研发、政府采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能源处副处长沈瑞钢在论坛上介绍,从补贴方式上来说,就示范推广工作而言,政府不指定企业也不指定车型,而是制定了一个准入门槛来鼓励各类企业生产研发。“这一机制的特点:一是最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鼓励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发展壮大;二是真正做到政策的公开透明,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减少政府部门审批的自由裁量权,有利于防止腐败。”沈瑞钢说。
电动车之路该怎么走
然而,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在电动车的电机、电池等领域仍旧面临不少的挑战。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安力认为,电动车商品化、市场化须跨三大门槛。一是蓄电池材料本质的变革和飞跃,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蓄电池材料的问题,电动汽车离我们还是很遥远。“只有在保证电动车和传统动力汽车一样快捷的时候,人们才会真正愿意接受电动车。”二是电动车作为商用车,必须满足消费者对于续航里程和续航时间的要求。三就是废旧电池的回收和污染处理问题。“如果2020年,中国有300万辆电动汽车,如果一个乘用车有两组电池,那就意味着有600万组电池。”魏安力说,“如果用上四五年以后,电池不可降解、不可回收进行处理的话,那就给这个社会造成另外一种污染。”
与此同时,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总体组电机责任专家、上海电驱动有限公司总经理贡俊则指出,电机尽管说是相对比较具有优势的产业,但是还是面临很多挑战。“电机近年来取得了很多进步,但它在可靠性、耐久性和工艺水平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而针对纯电动车领域存在的瓶颈,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则指出:对于汽车产业来说,纯电驱动的转型是战略发展的机遇,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我们的整车、电池、电机、能源、材料、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在开放合作的环境当中,共同努力应对挑战。”万钢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