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子博
孙膑时代就有轮椅?古人衣襟是哪边在上?唐代有订装成册的图书?…… “在现行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插图有问题。”近日,文史爱好者李彬先生对现行中小学课本中的一些插图充满质疑。他认为,有些教材编写得“太不严谨了。”(9月5日《山西晚报》)
看到这则消息,很多读者不禁纳闷,由各领域专家和教授集体编写,并经过多次修订的教材怎么还会出现这些错误?的确,如今一些教材出错范围之广,形式之多样,已超出人们的想象。例如,在某些中小学课本里,把陕西、甘肃两省划在了华北地区。在一些插图中,罗丹的白外衣离奇地变成了黑西服;巴金先生穿着牛仔裤和夹克衫……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有很多人为教材挑错,一些出版社却一如既往地“沉默是金”,或辩解称“所谓硬伤只是皮毛伤,教材仍然很健康”,甚至还对质疑者采取扣帽子、打压等错误做法。正是这种傲慢的态度,才使得中小学教材一错再错。
教材出错,从表面上看,可能是编撰者水平不够。但究其根源,在于中小学教材管理上的高度垄断化和权力化。在这套程序中,教材的编撰、出版、发行都由指定的出版社一手包办,部分地方的审核把关流程形同虚设,所以教材才会频频出错。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在这条高度垄断的利益链末端,受害最深的是没有任何博弈能力的孩子。
为中小学课本挑刺,无非是想让孩子们阅读到知识正确的课本。因此,笔者认为,教材的编写者、出版者和审批者除了必须严格尽到出版、发行、监督管理的义务,确保教材少出错误甚至不出错误外,更要虚心听取质疑者的意见,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教材、完善教材。否则,在孩子心中一旦种下错误的种子,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是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