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细数“质量门”
2011年9月以来部分侵权事件回放
作者:王硕


    ■王 硕

1、血燕亚硝酸盐超标

  回放:2011年8月15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此前开展的燕窝市场血燕产品专项清查行动结果,303批次被抽查的血燕亚硝酸盐含量全部不同程度超标,据统计,此次抽检涉及全省各零售店问题血燕达20万克,平均亚硝酸盐含量达4400毫克/千克。
  点评:“补品”变“毒品”屡见不鲜。毒“血燕”热销,不仅说明违法企业贪财忘义,更折射出一些消费者对“进补文化”的盲目迷恋。

2、牛奶频曝质量问题

  回放: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全国液体乳产品抽检结果,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2012年8月20日,浙江省工商局通报,蒙牛驻义乌市的经理擅自将蒙牛纯牛奶的生产日期篡改至出厂日期的6个月之后。
  点评:这两起事件充分地反映出企业诚信缺失。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如果企业不能认真反思,检讨自己的行为,被消费者淘汰出局是迟早的事。

3、“楼脆脆”、“楼水水”轮番上演

  回放:2011年12月9日,武汉市硚口区面积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紫润明园爆出多处地基下陷、墙面开裂、楼房漏水等问题,被称之为“楼脆脆”、“楼裂裂”。此后,行业巨头万科也因使用甲醛含量超标的安信木地板遭曝光,和记黄埔逸翠湾楼盘、安徽马鞍山绿地集团也被曝出现质量问题。
  点评:“楼脆脆”、“楼歪歪”,这些滑稽的词汇充满了戏谑,更是表达了业主对房屋质量安全的不信任。只有让缺乏社会责任的开发商付出足够的代价,楼盘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

4、儿童玩具二料造

  回放:2012央视3·15晚会揭露,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玩具生产商用细菌严重超标的垃圾塑料和医用垃圾粉碎后的二料制作玩具。专家指出,医疗垃圾中不乏医疗器械如注射器等,回收处理重新溶解的生产过程比较随意,孩子接触二料玩具极易感染各类细菌致病。
  点评:玩具产品强制实施3C认证,同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医疗废物的处理也有明确的规定。但依然挡不住二料玩具招摇上市,源头监管还是大问题。

5、工业明胶做药用胶囊

回放: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市场,涉及修正药业、海外制药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各地警方对相关案件共立案7起,刑事拘留45人,查封非法生产线80条,查扣用工业明胶生产的胶囊7700余万粒。
  点评:毒胶囊事件反映出部分制药企业无视消费者人身安全、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底线,同时也考问着行业监管部门的责任心。只有对不法企业坚决予以重罚,才能保障药品安全。

6、假冒美容药品祸害人

  回放:5月份,公安机关在北京查处了一个销售假肉毒素、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的犯罪网络。同年9月9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假冒美容药品和器械流向市场的过程:每支80元到100元的假冒玻尿酸被美容机构以5000元左右的价格卖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专家称,假冒瘦脸针不但起不到美容效果,反而有可能造成毁容。
  点评:假冒美容材料屡禁不止,导致美容医疗事故频发。治理美容机构乱象必须从源头做起,加强准入监管;同时对违规开展美容服务的企业和个人严肃查处,让美容行业远离“毁容”。

7、汽车坐垫用黑心棉编织

  回放:3月23日本报揭露了在山东省阳谷县、黑龙江省兰西县等汽车坐垫生产集中地,多家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大量采用由废旧衣物、医疗垃圾、服装下脚料加工制成的廉价棉线作为手编汽车坐垫的填充物。黑心棉制汽车坐垫质量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点评:国家规定严禁使用废弃物等作为纺织品原料,然而黑心棉依然横行市场,屡禁不止。想彻底打击黑心棉产业链,有关部门亟须建立起常态化的监管机制。

8、苹果产品售后质量难保

  回放:从6月4日起,本报相继刊登苹果售后维修存在维修使用翻新件、修理时损坏仅赔维修款、运输损坏不能免费维修、逾期未取不负责保管和企业自行免责等霸王条款的系列报道。随后,中国消费者协会与地方消费者组织连续两次敦促苹果公司修改问题条款。然而,苹果公司修改后的条款依然霸气十足,而且对关键问题避而不谈。
  点评:售后服务是产品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苹果公司售后服务存在霸王条款,难免有“店大欺客”之嫌。我国相关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关法规,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质量月特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细数“质量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