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 岱
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食品都是关乎人们生存和健康的头等大事。然而,面对众多的食品安全事件,我们该怎么办?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看来,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最大的原因是企业本身社会责任感不高。他认为,改革开放30年,最伟大的成就是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市场经济,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繁荣。但是,市场经济必须要有秩序,这个秩序是靠两个方面构建的,一个是法律方面,一个是道德方面,而道德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上。道德规定了每个企业、每个市民、每个社会角色最起码的底线,它是靠自觉遵守的。道德在关键时刻,人们会条件反射地知道他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然而,在利益喧嚣的年代,道德底线总是被轻易地突破,在市场经济建设中,显然更多强调市场的逐利性,很多时候道德的呼吁甚至被认为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李义平表示,每一个企业都应当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首选的义务。有些企业为了争取市场而忽略了产品品质,只求更多地赚钱,不会理会自己产品本身的质量,到头来只会得不偿失。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仅仅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单位,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关注的首要目标,企业总是千方百计减少成本、扩大利益。但在当今社会,企业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不再是个体行为,其每一举动都可能对社会和行业产生影响。李义平认为,企业应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转变经营观念,因为观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这一时期指导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所以,企业必须把落实社会责任纳入到发展战略当中,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和应有的权益。
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能只体现在捐款和慈善事业上,应以诚信为基础,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只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认真对待和履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和方向。一旦丧失了消费者的信任,即使百年老店也只有破产一条路。他最后表示,企业应通过对领导者和员工的宣传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和经营意识,使企业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从长远角度看,企业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也更容易在社会上获得较高的知名度,才能做大、做强、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