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莉葳
随着2012年销售增速放缓、库存挤压严重、流动资金匮乏,4S店赢利神话被打破,建店成本过高、土地资源稀缺等因素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困惑,4S店经营模式是否还能维持长久的生命力,有没有更集约的方式可以代替?
汽车经销商到底该采取何种方式、何种标准来卖车,一直是颇具争议的话题。在日前举行的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庞大汽贸董事长庞庆华透露,庞大拟在北京开办一个经销商国际车展,采取不同于4S店的另一种全新模式——国际车展加电子商务、电子配送的方式售车,探索新型汽车营销模式。而广州、成都等地一些投资更少、经营更灵活的汽车超市、城市展厅、汽车大卖场等模式也正在悄然兴起。
4S店建店成本过高
4S店是一种以“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包括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等,拥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统一的标志、统一的管理标准,只经营单一品牌汽车。上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曾被认为是“汽车终身服务解决方案”。
根据《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车企对车商取得代理权的首要条件就是按照厂商标准建立4S店。由于竞争激烈,加之各品牌互相攀比,建店标准水涨船高。
一位山东的汽车经销商抱怨,早先最好品牌的汽车4S店才要10亩地,后来涨到15亩、20亩,现在连占地50亩的4S店都建起来了。而二三线城市土地指标非常紧张,一个县城、一个区县批地才几百亩。
庞庆华形容经销商就像被汽车厂家“包办婚姻的童养媳”,厂家把经销商视同自己延伸的一部分,合同一年一签,房子还没盖好合同就到期了,更不用提收回投资成本了。店面自然要求建在哪儿就得建在哪儿,想压库就压库,要求建20亩少一亩都不行。
随着近年来的市场变化,三四线城市的消费需求加大,城市消费者对精细化、快捷化服务的要求更高,土地资源稀缺等,车企和车商都在探讨如何对销售模式进行调整。有经销商建议,是否可以借鉴家电卖场模式卖车,一是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二是省去消费者到处转4S店的时间和精力,三是经销商前期投资不需要太大,降低流通成本。
流通环节链条最短
“汽车是贵重商品,不是萝卜白菜”,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更认可4S店销售模式,认为由于人员素质、管理等问题,大卖场方式不适合较为贵重的单件商品买卖,一旦发生纠纷,相互推诿,不利于矛盾纠纷的解决,会给车主留下恶劣的品牌形象。更为重要的是,4S店模式使得汽车成为经营流通产业链最短的商品。“一盒药出厂价三元,卖到消费者手里就变成七八十元;出厂价几百元的服装,在商场可以卖到几千元。而汽车产品毛利一般只有6%,这也就意味着出厂价94元,卖到消费者手里只有100元左右。几乎找不到比汽车加价更少的商品了。”
为什么能做到这么低的加价率?徐长明指出,这要归功于汽车产业是流通环节链条最短的商品,厂家——4S店——终端用户,实际上消费者是从中受益的。
攀比占地亟须干预
尽管徐长明对4S店模式本身给予充分的肯定,但他也认为有必要对现有模式做一些调整。“不一定每家店都是4S店,比如北京的西城区一家4S店带着大型维修中心就够了,剩下的都是小型网点。在大型维修中心修车,日常的简单维修保养就到小型网点去做。”
此外,他建议要加强汽车商会、汽车流通协会的力量。“在国外,想在哪儿建店不是厂商说了算,如果当地汽车商会不同意,影响相关利益方是不能建店的。国内目前没有一个力量能跟厂家抗衡,经销商缺乏话语权,厂家想在哪儿建就在哪儿建。”
对于4S店建店占地面积攀比现象,徐长明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层面进行干预。“完全靠市场行为已经不行了,很多豪华品牌单店占地25亩、30亩,你不建有人愿意建,反正经销商出钱,厂家何乐而不为?但是国内土地这么紧张,这种模式发展下去,就需要政府出面干预,一般的店控制在10亩地,超过10亩国家就不批。4S店可以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比如香港很多店面是两层的,一层维修保养,二层展车销售。
展修分离向市郊转移
4S店较高的成本投入以及日常支出都需要利润来支撑。当车市繁荣时,一切问题都被掩盖住,一旦车市不景气,问题就迅速地暴露出来。一些多品牌经营的经销商开始积极寻求出路,而与以往杂乱无章的大卖场相比,业内人士更希望是将两者结合互补。“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5年以后的城市4S店有可能会因为租金成本以及维修环保问题,转而采取在城市设立展厅,销售及售后维修向市郊转移,市区成立新的汽车城式品牌大卖场。”一位汽车业内人士表示,城市展厅是对传统4S店的延伸与补充,能弥补4S店品牌单一、缺乏对比、地理位置通常较远不够便捷的弱点。而将品牌维修服务站、二手车市场等业务延伸至郊区,可以有效弥补4S店在市区的空白。成都、广州等地已经出现了卖车“超市化”的苗头,城市展厅与郊区维修方式风生水起,车商在渠道扩展上开始了新一轮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