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如/图
■本报记者 聂国春
用“其兴也勃焉”形容保险电销市场的快速发展一点也不为过。以寿险为例,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对其寿险电话营销工作部26家成员单位业务数据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份,实现首年年化实收保费4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7%;标准保费为35.4亿元,新单实收件数97.5万件,件均保费4000元。
然而,迅速发展的同时会一并暴露出弊病。在保监会日前通报的2012年人身保险业销售误导自查自纠工作情况中,反映出来的四大问题之一即与电销相关,即“电话营销配套基础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部分公司销售质检不到位”。由于电销质检不到位,不仅削弱了对业务质量的监控,还纵容了销售误导等违规行为的产生,严重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典型侵权 电销赠品成泡影
“平安电销车险简直是诱骗消费。”车主刘先生说。刘先生投诉称,他今年购买了电话平安车险。在购买时,平安承诺给他贵宾VIP客户,可以免费为其代办车辆年审。最近,他打电话要求平安公司代办年审,结果平安却给他介绍一个“黄牛”,价格也和黄牛给他的报价一样。“真是骗你没商量。”刘先生说,如果不是有代办审车的诱惑,他今年肯定不会购买平安的车险。
与刘先生一样,天津车主“青青草”也发帖讲述了自己遭遇的保险电销忽悠。“青青草”称,5月中下旬,他通过电话销售完成一笔车险交易。销售代表称,通过电话购买保险可以获得一份价值500元的车载云南白药包和一份100元的住宅险。然而,保险已经生效2个月,其承诺一直未兑现。他多次致电电话销售代表,但没有得到回复。
记者调查 电销侵权困惑多
记者走访调查了解到,除了赠品忽悠,车主们更担心的是个人信息问题。
“一上午接了四五个保险公司的电话,他们怎么知道我的车险即将到期?我的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又是谁透露给保险公司的?”北京车主谢先生对记者道出了他的困惑。他认为,是有人泄露了自己的个人信息。
谢先生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据保险业内人士自曝,8000元可以买到1.5万个车主的电话,平均折算下来购买一位车主的资料花费不到1元钱。记者在网上搜索“车主资料”后发现,多个网站的论坛里,有帖子声称可以“出售车主资料,有意者加QQ联系”。
与车险不同,寿险电销基本是电销中心按号段拨打或者通过合作银行拨打。这方面很少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但由于不胜滋扰,部分消费者选择直接挂电话,没想到却引来了营销员的辱骂。
据报道,武汉的丁先生接到某保险公司的推销电话后,以“没时间”为由匆匆挂断了电话。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自己竟突然收到了多条辱骂内容的短信。无独有偶,西安的张女士也因为拒绝接受电话推销的保险,她先是被骂“穷鬼”,随后又被骂“有病”。
不过,最让消费者诟病的,还是电销寿险中“签个快递就扣保费”的问题。消费者沙小姐投诉称,今年2月接到销售人员林姓小姐(客服工号:30796)电话,对方介绍了一个每月存450元交十年的恒泰保险计划,并说这是信用卡客户才有的优惠,还说可以的话她会快递一份资料过来。“稀里糊涂的我就答应她寄资料过来了。2月6号收到快件,没想到的事发生了,从2月份到11月份每个月被扣了450元。”沙小姐说,就因为收了快件,保险合同就生效了?合同上我可一个字都没签啊!
沙小姐说,之后她上网查看发现,很多消费者遭遇类似经历,退保损失可能很大,“不过我还是坚决要退”。
律师观点 追责难应注重防范
对于保险电销侵权,上海市消保委分析认为,这种保险销售模式主要涉嫌存在三方面侵权问题。一是消费者知情权难保障,二是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泄露,三是保费扣除较为随意。
北京国浩律师集团律师吴一丁认为,保险电话销售并不为我国法律所禁止,所以消费者遭受电销滋扰也就不足为奇。“事实上电销滋扰并不仅仅存在于保险行业,银行理财、房产中介等很多行业都在开展电话营销。”吴一丁说,之所以保险格外引人关注,除了发展迅速,呼叫倍增之外,主要还在于保险是一个相对长期的金融服务产品。
据介绍,目前保险电销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比较正规的销售电话,向银行信用卡客户销售分红险、简易医疗险或意外险;第二类属于保险公司的电话“群打”,没有特定的目标人群和客户细分,电话只是作为一种约见的形式;第三类往往是部分保险公司代理人的个体行为,通过相关渠道购买客户信息,拨打电话利用种种噱头销售保险,其中以产品说明会的形式居多。
“个体拨打获取的个人信息来源繁杂,除非能查实其系通过交易购买所得,否则很难追究个人信息泄露的责任。”吴一丁律师说,同样,保险电销专员是否存在辱骂和保险赠品忽悠行为,消费者需要提供实证,如果没有实际证据,维权也会遭遇困难。
吴一丁认为,一般而言,信用卡扣款必须在消费者本人签名确认后才可进行。消费者一签快递就扣款存在一定的违规,但消费者更应关注的,不是事后的维权,而是事前的风险防范。比如接到银行电话推销保险,首先应询问其是否有代理资质,如果需要相关保险,就应详细询问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缴费期间、付款方式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