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宅”病伤身心 家长莫小视
作者:邹本堃


    ■邹本堃
  “宅”作为一种都市病,正逐渐由成年人向低龄青少年扩散,继宅男、宅女之后,又出现一个新名词儿:宅童,这不能不令人瞠目、担忧。
  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宅童指的是喜欢猫在家里,整天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他们不喜欢运动,不喜欢学习,也没有其他爱好,把所有最美好的时光都交给了虚拟的网络。
  宅童是怎样“炼成”的?跟家庭教育、孩子本身以及周围环境都有关系。网络世界的游戏、社交精彩无限,iPad、智能手机等数码终端新奇诱人,这些都把孩子“拴”在了家里;户外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有限,小区内人车杂流不安全,高年级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增大,这些又使得孩子被“圈”在了家里。
  宅童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上海市12355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2011年发布的一项报告称,六成以上中小学生假期生活的一半时间在家中度过。在“宅家”的日子里,有一半的时间都泡在网上。在天津市,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对该市近50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近七成学生在暑假期间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活动,每日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覆盖全国10个省市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已成为青少年与朋友交流、联系的普遍平台,在近6000名被调查的学生中,有一半以上会在网上跟同学、朋友聊天。从2005年到2010年间,使用网络的青少年增加了3倍。
  青少年“宅”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家长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会成为一个问题。事实上,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把 “宅”确定为一种都市病,它会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很受伤。
  “宅”首先对身体健康不利。显而易见,正在生长发育中的青少年,多运动才能长得高,长得健康,整天窝在家里,易导致发胖、近视、体质下降等问题。英国BBC发布的一则针对1500名6到15岁的英国90后青少年的调查报告,表现出了对青少年锻炼水平的担忧。从调查结果看,大约有10%的孩子不会骑自行车,15%的孩子不会游泳。
  “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不亚于身体,长期“宅”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这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担忧的问题。在2011年8月美国心理协会年度大会上,专家提出了一些使用Facebook对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负面影响,除了表现出自恋倾向外,青少年显示出更多其他的心理紊乱症状,包括反社交举动、狂热和激进倾向。
  专家和媒体已一再提醒,不可小视青少年越来越“宅”的趋势,但把宅童从虚拟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改善和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制——社区青少年健身活动场所的打造,让孩子们课后有安全便捷的锻炼场所;可持续发展的官方或民间的青少年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让孩子们有机会通过做义工服务接触社会,从而感受自身价值所在;调整一考定终身的升学机制,让有创造力、在特定领域有独特兴趣和发展力的青少年也能在教育评价体系中获得认可……
  改革之路漫漫,但已刻不容缓。如果任由宅童们“宅”下去,成长为大批身体孱弱、性格孤僻的宅男宅女,又如何担当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脊梁?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宅”病伤身心 家长莫小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