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明明卖的是保险产品,偏偏说成是银行理财产品;明明每年要扣除保费,偏偏大谈年收益率不低于15%……近两年来,部分银行营业网点频频上演存单变保单戏法,说谎,成了说谎者在这里攫利的通行证。面对手拿本以为是存单实际却是保险合同的消费者的一双双无助的眼神,人们不禁要问,银行,你到底怎么了?
曾几何时,银行在人们心目中是安全和可信的代名词。人们宁愿把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血汗钱送到银行陌生职员的手中,也不愿将钱放在家里哪怕是最安全的角落。然而,人们对银行的这份无价的信任,在一起起存单变保单真相被揭穿后,正一点点坍塌。消费者普遍要求追究部分银行明知故犯的法律责任,诚如一位消费者所说:“我从来没想过要买什么保险,我去银行是去存钱的,银行(销售保险时)未如实向顾客解释清楚存款和保险本质的不同,也未提醒客户如提前支取所承担的损失,而是利用普通百姓对银行的信任推销保险,这很明显是欺骗消费者,是骗保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详见本报12月10日B2版相关报道)。
银行卖保险本无错。人们无法接受的,是部分银行在违背诚信的情况下,用说谎等欺骗手段来推销保险,尤其是用此手段,向前来办理存款而根本不知保险为何物的老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妇女等人群推销保险。2010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发出《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开展代理保险业务“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保护客户利益。产品销售活动应当向客户充分揭示保险产品特点、属性和风险,不得对客户进行误导”。2011年3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再次联合下发 《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明确提出:销售人员不得进行误导销售或错误销售。在销售过程中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混淆,不得将保险产品的利益与银行存款收益、国债收益等进行片面类比,不得夸大或变相夸大保险合同的收益,不得承诺固定分红收益。然而,尽管监管部门严厉警告,部分银行依然我行我素,明知故犯,这不得不让人们产生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感受了。
企业生存发展要靠赢利,但不顾他利和群利的自利,是注定不会走太远的。犹太民族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最早从事商业活动的民族,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犹太民族之所以饱经苦难而成功依然,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自始至终坚守诚实守信的经商不二法则。《圣经》中记载,由于犹太人违反契约,上帝发怒,降洪水惩罚,“惟有诚实正直的经商之道才是生存处世的最高法则”,这是犹太人从违反与上帝契约所遭受的痛苦中深切体会的一点。因此,在由2000名犹太学者历时1000多年前仆后继写成的《塔木德》一书中,也才留下了这样的警句:“遵守契约、尊重契约,你获得的将不只是尊重”、“不讲诚信会受炼狱的惩罚。”
中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人不守信,鬼都害怕。诚实守信,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则,也是企业生命之树常青的基石所在。当说谎成了说谎者的通行证,人们有理由质疑:银行,真的能一直辉煌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