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工信部加强APP监管引起误读
作者:岳纲举
图片


    ■本报记者 岳纲举
  工业和信息化部酝酿对APP(第三方应用程序)备案的消息近日在业界引起热议。有消息称,将完善备案——审核——监督——抽查等各种手段。这一消息引起不少APP开发者的担忧。不过很快有专家解释,认为这是业内的误读。

是备案不是审查

  日前,工信部电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就“APP备案”一事对某媒体表示,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92号,于2000年发布)的规定,“国家对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许可制度;对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实行备案制度。未取得许可或者未履行备案手续的,不得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
  此消息一出,立即在业内引起热议,并造成中小APP开发者的恐慌。他们认为,当前原本就面临着冲击排名难、盈利难、融资难的境地,工信部一旦对APP进行审核,将会给他们带来因审核机制拖延上架时间、APP开发成本上升、迭代升级受阻等困扰。“要注意,这是备案制不是审批制,不要把备案误读成审批。”电信专家、飞象网CEO项立刚表示,苹果对其应用商店的APP进行审批的团队有上百人,需要很高的人力成本,从目前的情况看,工信部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对APP进行逐个审批。
  在IT法律专家赵占领看来,备案制属于准入控制,虽不能单纯依靠该机制解决APP中存在的违规问题,却可以把大大小小的APP应用平台纳入到监管范围,通过强化APP应用平台的管理职责,来解决应用平台疏于审核、管理的问题,进而起到间接规范APP应用的作用。
  据科技网站BGR报道,截至2012年11月,苹果APPStore上的应用已经超过100万个。苹果宣称其应用商店总下载量在4年时间里达到了350亿次。谷歌则在10月份透露其安卓平台APP应用已达70万个。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要想将如此众多的应用进行逐一审查,目前基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针对应用商店而不是开发者

  除了上架问题外,业界担心的还有所谓的开发者实名制问题。APP能这么火,很大程度是成千上万开发者集体发挥智慧的结果,是创新的结果,一旦政府机构介入过多,势必会对开发者的创造性和活力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该产业涉及面过广,仅个人开发者就有上百万之多。也许有些人今天只是一个应用的使用者,但明天就可能成为一个应用的开发者,如何将其纳入监管轨道也是一道难题。
  业内人士认为,工信部未来对APP领域的监管可能采取如下模式:只对应用商店进行监管,然后由应用商店来监管开发者,通过直接监管商店、间接监管开发者的模式,做到既保证应用市场的有序,也保证开发者持续创新的动力。
  赵占领透露,工信部主要针对提供APP的第三方平台实行备案制,对APP应用实行实名制。“其实,就算政府机构不对APP实名制进行强制要求,平台方也会为了规避自身法律风险而推行实名制。实际上,大多数厂商已经对其应用进行实名审核了。”实名制意在强化应用开发者的自律意识,也便于消费者维权及政府监管时进行身份确认。
  目前,为了规避自身法律和政策风险,多数应用平台已经加强对APP应用的审核,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对应用开发者的身份认证,要求企业开发者提供营业执照、个人开发者提供身份证信息。“可以说,APP应用的实名制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赵占领说。

加强监管是趋势

  对工信部加强APP监管存在的种种误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市场的混乱,因为违法者是最担心强化监管的。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电信专家曾剑秋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APP管理势在必行。他认为,移动互联网已到了该规范的时候,涉黄(此前苹果APP多次涉黄)、暗箱操作等问题已暴露无遗。如果工信部还不制定有关规则,就会面临失职的指责。
  赛迪顾问移动互联研究员王武军认为,此举若实行,更多意在管理整治安卓平台。“苹果商店比较封闭,产业链上下游可控性强,对盗版、病毒、虚假信息都有团队进行严密管控。”他表示,工信部酝酿中的APP备案则可能与此不同,备案制更多的在于给APP“留个底儿”,将其加入到管理体系便于日后监管,所以“APP企业不必恐慌”。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2 版:IT·数码】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工信部加强APP监管引起误读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