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 军
2012年12月10日,学生猝死事件再次发生——上海杉达学院一名学生在上篮球课时突然晕倒,该学生虽被紧急送往医院,但最终还是因抢救无效去世。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引起全社会对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的强烈关注与担忧。
年轻人体能跟不上
记者日前走访北京市丰台区多个建筑工地、工厂时发现,对体能要求较高的农业、建筑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只要是力气活都招不到年轻人,能招来的人大约都在40岁左右,甚至还有50岁以上的。”说起招工问题,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的包工头老赵一肚子苦水。他说:“其实,现在在工地干活,每月也能挣到几千元,有时比在写字楼里工作的人挣得还多,但就是招不到年轻人。现如今的年轻人,一是没力气;二是没耐力;三是牢骚多,不爱干体力活。”
另据记者从河北、山东等地了解的情况来看,现在农村的“空心”现象十分严重,即平时在村中很少能见到年轻人,在村里从事一线劳作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如记者在辽宁省兴城市六家子村采访时看到,在地里干农活的全部都是老年人。有些村庄甚至只剩下60岁以上的老人和一些孩子。“年轻人都上哪儿去了?城里呗!文化程度高的年轻人都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了,多在公司、工厂打工;文化程度一般的主要在县城里打工。总之,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种地。”正在地里劳作的杜先生告诉记者,“我真是很担心,再这么下去,以后没人种地了可怎么办?”
在湖北省武汉市一家豆制品生产企业,负责人杨总也向记者表示出了自己的无奈。他说:“年轻人有创造力,干活麻利,但我们招不到,即便招到了,大都也干不了几天就嫌累,有些人还老请假。后来我了解到,他们不好好干的原因既不全是嫌工资低,也不全想偷懒,就是没这个体力,干几天就受不了了。”
有体能才有创造力
北京某文化公司总经理张先生评价起如今的年轻人来直言不讳。他说,80后、90后的年轻人,创造力明显不足,其中不少人每天上班的状态是“早上困,中午乏,下午全身快散架”。他们讨论起事情可能头头是道,可真要实干起来,没几个不叫苦、叫累的。“说实在的,就那点活,在以前的年轻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张总说。
在一家翻译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的小王,因为经常迟到被同事们戏称为“起床困难户”。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小王苦闷地说:“按说这份工作挺轻松的,但每天都感觉很累。我每天工作8小时,在此期间,除了应付领导交代的任务外,几乎没有精力去创新。很多同学的状况跟我一样,都在喊:我们体力不支啊。”
近年来,一些劳动强度较大的IT企业屡屡发生的员工猝死、员工自杀事件,从另一个角度也凸显出青壮年员工体质差问题,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
“人的体能透支后,在短期内可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对心理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没搞过科研的人可能不了解,其实搞科研和创新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优秀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都非常重视锻炼身体和体能训练。毛主席的那句至理名言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说起科研与设计工作对于工作人员体能的要求,从事医学研究数十年的退休医生武先生告诉记者,“真正实干起来就会发现,科研不是纯粹的脑力劳动,其对体能的消耗也很大,没有充沛的体能是搞不出名堂来的。例如很多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在大学时期都是学校的体育活跃分子,身体一个比一个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充沛的体能是创造力的源泉。”
少年强则国强
1900年2月,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其中有这样的语句: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每每想起‘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我都觉得心潮澎湃,感觉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在谈到《少年中国说》时,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刘老师感慨颇深地说,“毛主席曾经说过,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现在,不少青少年却成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温室里的花朵。面对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许多人都在担心,这些孩子能承担起为国家创造未来、抵抗外侮的重任吗?”
近期,网络上关于是否继续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讨论十分激烈。反对者认为,在这一政策下,家庭对子女的关爱度过高,以致使其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这不仅体现在体能方面,也体现在意志力等个人素质方面,应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
“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得了那么多奖牌,但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却并不让人乐观,这说明我国的体育教育体制存在严重问题。一个国家整体体能的储备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能力和方向。”从事青少年体育教育多年的贾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不是句空话,体育教育如果不被重视,那么国家未来的发展都有可能因此出现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