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农村娃上学或不再长途跋涉
图片


    

农村地区撤并校后,许多孩子要长途跋涉去上学

■本报记者 胡 军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程序予以恢复。截至目前,多个地区都在落实部署撤并校恢复工作。今后——

  2012年11月17日,在21世纪农村教育高峰论坛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该《报告》以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显示了10年来撤并校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影响:在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农村地区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10年间,农村小学减少了22.94万所,教学点减少了11.1万个;初中减少了1.06万所。10年间,农村小学生减少3153.49万人,初中生减少1644万人。
  这一系列数字清晰地传达了一个问题:撤并校后,我国小学生的辍学率是否倒退回到10年前?此疑问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虽然教育部随即澄清,由于近年来城镇化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所以学者使用原来的辍学率计算方法得出的数据并不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撤并校的后遗症已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思考。
  记者了解到,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进行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
  由此可以看出,已实行10年之久的“中国式农村撤并校”已成为历史。那么今后,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格局又该走向何方?农村义务教育能否搭乘此次复校的春风完成一次凤凰涅槃?

撤并校政策推出时有合理性

  “也不能把撤并校说得一无是处,有的学校确实应该撤销。就像我们村的学校,老师还是我小时候的那几个,他们的教学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些年,村里很少有孩子考上大学,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极具普遍性。”看到网上质疑撤并校的新闻,在北京工作的湖南籍黄先生告诉记者,“将农村地区的学校合并到中心校,孩子上学是远了,但教学质量确实比农村地区学校好很多。”
  2001年,随着我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多、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农村学龄人口不断下降。各地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了学校布局,对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进行了适当合并。
  “实事求是地说,当时提出撤并校并不是没有道理,当时,很多农村小学都面临着生源不足、教学设施落后、师资跟不上等问题。”2001年时任安徽省某初中副校长的胡先生向记者坦诚地表示,“很多家长,尤其是条件好一点的家长,都把孩子往教学质量好、规模相对较大、设施和师资较好的学校送,这导致很多农村小学没有生源。而且从那几年开始,很多农村小学教师也逐渐迁居到了乡镇地区,这导致学校的住校教师减少,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学校与学生家庭的关系都出现了明显的淡化趋势。从根本上分析,就是实施义务教育后,一些考核指标和教育价值观变了,使得部分教师没把心思放在教学上。而学生们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所以学习积极性不足。”
  据胡先生回忆,当时的农村教育情况确实比较特殊,大学扩招、自主择业、农村小学教师尤其是民办教师的待遇等问题,都对农村地区原有的教育格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过度撤并校偏离了政策本质

  “撤并校政策一出,当即得到了各地全面彻底的拥护和执行。”说起撤并校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情况,亲身经历过辖区内多所农村学校被撤并的安徽省某县教育局的相关人员坦诚地告诉记者,“各省市县每年都有撤并多少所学校的硬指标,之所以搞得那么轰轰烈烈,落实得那么彻底,甚至是超标准完成任务,主要是因为有动力,地方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都清楚这样做的好处,可以减少投入,减轻工作压力,因此何乐而不为呢?”
  一些经历了10年来撤并校过程的教育业内人士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狂风骤雨般的态势横扫了中国乡村学校”“有如秋风扫落叶般进行着撤并校”“有的农村十几公里内就只有一个中心学校”。
  从2006年开始,过度撤并农村地区学校的弊端明显显现,直接导致难以计数的农村小学生面临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中央和教育部的重视,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对政策进行纠偏,并陆续下发了文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全国10省农村中小学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
  据记者了解,农村地区实行集中办学后,发展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学生上学远的主要措施。但农村地区已建成的寄宿制学校普遍缺乏配套的软硬件设施,这使农村家庭因孩子寄宿增加了额外费用。教育业内人士认为,从一开始,对撤并校保持高度热情的地方政府就已显露出了强烈的过度调整预期。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减少投入,打着整合教育资源的旗号,强行撤并学校,甚至出现交通越便利,撤并力度越大的怪现象。“可以说,这次历时10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进行的撤并校政策对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体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磨难。”对于戛然而止的撤并校政策,现任安徽省某中学副校长的牛先生告诉记者,“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部分地区的过度撤并校行为是错误的。”

复校或成教育资源整合新契机

  在《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的指导下,目前,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方面出台了一些新的规定,比如山东、江西、安徽等地规定小学生走读半径不超过2公里;新疆等地规定学生走读时间不超过45分钟。
  教育业内人士对各地陆续开始的复校前景并不乐观,他们担心,受地方财政因素影响,复校会在落实上遇到困难。“我觉得可以用‘覆水难收’来形容目前复校的现状。在一定条件下恢复部分被撤的学校是有可能的,但要想完全恢复则没有可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停止撤并校可以成为教育资源整合和重新分配的新契机。”对于被紧急叫停的撤并校政策,北京市某民办教育机构负责人孙女士认为,“对于撤并校问题,民办教育业界一直在观察。我们认为,结构单一的农村教育体系是经不起运动式政策执行的折腾的,教育主体多元化是未来不可逆转的趋势。今后,义务教育可能不再局限于公办教育体系,这并不是创新,而是一种回归,让教育回归到其本来的面目中来。”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农村娃上学或不再长途跋涉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