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应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青年才俊,却因所学专业应用性不强而沦为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据了解,在眼下的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中文、历史、哲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明显遇冷。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文科生成为了就业市场上的“冷馒头”?
文科生求职屡受挫
如果仅从名称上判断,文学、经济学、史学、政治学、法学等专业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且由于学文科本身所富有的浪漫色彩,让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其情有独钟。然而,在大学4年后的就业市场上,文科毕业生却面临着盛名难副的尴尬境地。“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读文科,也不该选这个专业。”在西安交通大学前不久举办的招聘会现场,等待入场的一名西安邮电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女生抱怨道。据她介绍,从去年9月以来,她至少已投递了200多份简历,得到的回应寥寥无几,班里其他同学的遭遇也与她大同小异。目前,整个班级达成就业意向的人数尚不足一半。当被问到将来有何打算时,她无奈地表示:“走一步看一步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在就业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文科生的处境则显得更加尴尬。在西北大学的招聘会上,一位法律专业的学生自嘲道:“我学文科我无奈,工作找得好失败。”
据陕西省西安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吴强介绍,文科生就业难现象并非今年独有。近几年,文科专业就业率一直低于理工科专业,在今年全球经济形势低迷的背景下,文科生遭受的冲击更为严重。
缺乏一技之长是主因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四应届毕业生小刘对文科生就业难现象感到不可理解:“高考时大家分数都差不多,知识水平也相差无几,同样是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同样付出了4年的艰辛和努力,为何找工作时就会产生这么大的差距?”
对此,北京市某企业负责校园招聘的王经理解答道,作为招聘主体的企业,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和以效率、利润优先的经营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用人战略,这意味着在学校接受大量理论教育但缺乏一技之长的文科专业学生可能创造的现实价值较少,这使他们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不占优势。与此同时,企业内部适合文科生的综合管理类职位人员流动性差、更替缓慢,而专业较为对口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则竞争异常激烈,“分流作用不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科生们的选择范围。
西安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郑旭红认为,虽然文科生缺乏核心技术,但从积极层面看,文科生的就业范围较专业指向性更强的理工科学生而言其实更为宽广。她建议,要想更有竞争力,文科生应提高职业素质,做复合型人才,减少可替代性。
解决就业难题应全局谋划
教育专家表示,解决文科生的就业难问题,需要的不仅是学生自身的努力,政府、高校和社会也应形成合力,全局谋划,帮扶其实现就业。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文科生就业难现象折射出的是文科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偏差。熊丙奇曾撰文称,高校开设理工科专业的成本远高于增设文科专业,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以各种名目开设各类文科专业以实现扩招,而教学质量、师资实力、专业环境等并无实质性提升。这样的怪现状导致文科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教育并不充分,达不到社会的实际需求。要想使文科生从就业市场上的“冷馒头”变成“香饽饽”,仍需要来自社会多方面的理解和共同推动。
面对求职的尴尬局面,不少文科生依然表现出了淡定和乐观态度。他们表示,就业难不分文理科,拼的是真本事。“打铁还需自身硬”,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的一名学生笑着说,“人生路还长,机会还有很多,我很有信心。” (李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