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芳
扬州大学推出的 “星座教学法”虽然引发了争议却受到学生欢迎;中南大学开设的 “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公选课受到热捧;厦门大学的“爬树课”成了舆论焦点;四川大学教授用徒手劈砖来解释科学原理;南京理工大学的老师则干脆把AK-47步枪带进了课堂……所有曾经上过大学的人面对如此花样百出的课程,估计都会有“自己怎么没赶上”的羡慕感吧。
当一些高校纷纷大跳 “潮课style”时,社会对此既有质疑,又有褒扬,还有更多的在看热闹。其实,潮课层出不穷现象背后,隐藏的既有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也折射出教育供给方——高校提供能力或者方式的捉襟见肘。
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早已不是新闻,为了赶上社会发展的“高铁”,高校一边奋力追赶,一边又希望能保持自身的节奏,然而纠结之间却乱了方寸。因此,在很多时髦潮课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甚至不讲科学的兴趣活动。
诚然,有不少人认为,在“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现实背景下,为了把学生拽回课堂,潮课是无奈下的拯救和突围,并且仅是部分高校的自我探索,远未形成风气。毕竟从目前来看,所谓的潮课大多数仍是选修课范畴,尚未动必修课分毫。而放眼任何一所大学,哪一所没有几十甚至上百种选修课?潮课之所以能在这些选修课中迅速获得学生的追捧,进而赢得社会的关注,恐怕还是因为其牢牢把握住了学生的喜好,从学生的视角设置课程。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潮课并不多,反而嫌少,何时能够让必修课也能变得“潮”一点,值得大家期待。
然而,潮课毕竟不该是心血来潮的结果。大学之大,在于海纳百川,而非泥沙俱下。教育领域从来不缺赶时髦和炒概念,比如iPad进课堂,再比如拔苗助长的各种早教……如何才能把握好度,既符合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又不显得老套僵化被学生视作鸡肋,是当前教育的难题,也是纠结的来源。
无论如何,高校设潮课算不上是坏事,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是理想中的寓教于乐。然而,潮课再潮,其本质仍是课,就如同大学再大,本质仍是学。教育的问题,课堂的“纠结”,都仍需要教育自身去克服。希望潮课不仅为迎合潮流,不仅为吸引眼球、赚取人气,不偏废了教育本身的严肃性和科学性,这样的style就可以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