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腊月二十三 糖瓜粘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过年了有哪些习俗要传承
作者:胡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胡 军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还知道过年都有哪些习俗,但已经不太清楚具体怎么做了,而我们的下一代对这方面的了解就更少,很多过年习俗他们得到网上去查。”对于近年来日渐消淡的年味儿,在北京生活10余年的湖南籍黄先生颇为担忧地说,“城市化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传统的东西,就拿我的老家湖南来说,那里过年的习俗跟北京完全不一样,而我太太老家在东北,过年习俗又是另外一种,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该按哪个习俗来过。”
  记者调查发现,当下,与黄先生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明显地感觉到“年味儿变淡了”,许多关于过年的传统习俗渐行渐远。很多人担心,这样下去,年俗传统将会消亡。
  对于过年习俗的存续,在国内某知名高校就读传播学专业的小赵认为:“这些习俗都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传承下来的,丢掉了太可惜。而且习俗、文字、语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因此传统习俗淡化的现象应引起重视。而要想传承习俗,就要先从习俗教育着手。”

社会进步改变传统过年形态

  说起近年来“年味儿变淡”的现象,年过七旬的北京老人武先生颇为感慨。他说:“很多老理儿(习俗)都不讲究了,过年最多也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年夜饭,街坊邻居见着面互相道个新年好,跟以前过年的那股热闹劲儿没法比。”
  据武先生介绍,由于近年来北京地区实施旧城改造,很多老胡同都被拆了,以前熟悉的老街坊也各自搬迁,相互离得较远,很少有机会再见面。而住在楼房里的人,家家户户都装上了防盗门,相互之间很少走动、串门,邻里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临近年关的时候,像以前那样聚在一起,相互提醒着到什么日子该注意哪些习俗的场面已不复存在。所以,年轻人要想了解年俗,就只能从自家老人那里零星地听上几句,很难系统地了解。“即使老人们不厌其烦地讲,又有多少年轻人愿意耐心地听?现在在农村地区,年轻人是‘候鸟’,老人和儿童则是‘留鸟’。过年了,年轻人匆匆忙忙地从外地回来,既得访亲,又得问友,脑子里装的,嘴里聊的都是工作和挣钱的事,根本没有耐心去听老人们讲过年的习俗,而过年的一应事务也都由留守在家的老人一手张罗,年轻人很少参与。”说起过年习俗的衰落,家住江西省九江市农村地区的退休老教师占先生难以掩饰内心的失落和担忧。他说:“农村里的很多过年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是有特定含义的,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式。”
  对于年味儿变淡的原因,正在超市里采购年货准备回家过年的山东籍80后青年小栾的说法颇具代表性:“随着社会的进步,过年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这是人们感觉年味儿变淡的重要原因。以前过年,吃的都会比以往丰盛,还会见到以往不怎么来往的亲戚朋友。可现在,物质丰富了,通讯水平也提高了,平时吃的就很好,当然体现不出年夜饭的丰盛。随着通讯手段的多样化,即便亲朋好友远在天边,平时也能随时聊上几句。愿意见面的,乘坐高铁几个小时就到了,非常方便。如果平时的生活就像过年,那年味儿能不变淡吗?”

民俗教育无“书”可教

  上海文艺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的《民俗学概论》一书中对民俗的意义进行了以下表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散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于现在民俗教育缺失的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很着急。”关于民俗教育问题,湖南籍教师肖老师担忧地说,“近两年,一些国家都在争我们的传统节日,而我们自己对于传统民俗教育却不重视,这是非常危险的。其实,学校和教师并不是不想为学生讲述民俗传统,而是缺乏相应的书籍和教育机制,没有这些基本的保证,教师又怎么去教育学生呢?”
  据肖老师介绍,自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部分民间传统节日和习俗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民俗学在研究和教学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有些高等院校甚至还开设了民俗学或相关的文化、文学、历史专业。但是,目前大多数民俗文化保护活动仅限于少数专家和研究机构,未能与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单位有效地结合。而且很多与民俗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也并没有从事相关的工作,这导致学习与实践脱节,未对民俗学的普及起到推动作用。
  据了解,目前国家对民俗教育没有明确规定,民俗教育也不在各地中小学的教学考核指标范围内。在教材方面,目前仅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于数年前专门针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出版了《中国民俗文化》一书。虽然该书由多名专家编写,生动地介绍了各地民俗,极具权威性,但并未像教材那样得到普及,因此该书在对中小学生的民俗教育方面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共同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像年俗这样的传统习俗已不能仅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而是需要大众传媒和基础教育的广泛参与。”正在学习传播学研究生课程的小赵告诉记者,“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民间习俗的传承问题,而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为了说明民俗教育的紧迫性,小赵用专业的传播学知识进行了分析: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游牧、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民俗传承主要是依靠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在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宏观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发生了变迁,使得传统意义上单纯依靠人际传播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小赵表示,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传播,民俗文化也不例外。因此,当下只有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宣传,并结合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对民俗文化进行普及,才能使其传承下去。从现实情况看,年轻一代正在被西方文明越来越深地影响着,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在其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这与大众媒体过多地宣扬西方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想改变现状,让年味儿重新回到年轻一代的心目中,就需要社会、教育机构以及大众媒体共同努力,在社会中营造出一个传统习俗氛围,让年轻一代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过年了有哪些习俗要传承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