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春节将至孩子们为何“加班”无休
作者:杨凯


    ■杨 凯
  马上就要过年了,许多孩子却轻松不起来。一份来自北京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七成中小学生在这个寒假期间报了各种学习班,补课时长大多超过10天,而家长们为此的花费少说也要三五千元。还有一家电视台制作了一期专题节目,记者们采访了十几个孩子的寒假心愿,绝大多数孩子表示希望寒假能和父母在一起,希望能有时间好好玩,而不是去补课。
  关于中小学生寒假“加班”的三角结构很有意思:各种课外教育机构能够因此获得不菲的利润,当然乐意;各位家长自觉没让孩子的假期 “浪费”,心甘情愿掏钱,也很乐意;只有孩子不乐意。但是孩子不乐意没关系,他们没有话语权,即便有话语权,也没有决定权。在家长和教育机构“双赢”的合同里,不需要孩子的签名,尽管最后需要他们用自己的时间和快乐为这份合同买单。
  家长们不会不知道,学习时间太长不但影响孩子的健康,也减少了孩子的快乐。选择给孩子报假期培训班,固然有很多无奈的原因,比如学校的要求,或孩子假期无人照看等等。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在许多家长眼里,只有成绩才是“硬道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升学乃至就业。因此,每次假期前的那张成绩单,便决定了这个假期里“比学赶超”的任务单。成绩好的要保持,遑论成绩差的,不来个触底反弹、绝地反击,那还了得?有这种想法打底,各种假期培训班一边背着舆论的压力,一边成了家长群体的主流选择,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些现象,折射出家长的两种标准误区。
  其一,家长对孩子学习成长的评价持单一标准,这显然很成问题。今天的中国,强调“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因此批评唯GDP论。为什么在孩子成长问题上,我们又把眼光退回到一个狭隘、短视的境地呢?学习成绩不就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片面的GDP吗?相反,孩子过得是不是健康快乐、能不能和老师同学友好相处、有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让孩子终身受益的性格、体魄、习惯上的培养,不是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成长指标吗?
  其二,家长对自己和孩子的假期持双重标准,这显然更没什么道理。自己工作辛苦,需要以休假来调整身心状态,难道孩子就是永动机,可以马不停蹄地学下去、学进去?孩子的寒假愿望和快乐诉求,往往被忽略不计。这种“没道理”的道理,背后的代际问题值得深究。
  成年人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大至国家的宏观决策,小至家庭的微观决定,都出自成年人之手。如果在事关成长的问题上,成年人始终用一种俯视而非平视的姿态面对孩子,那么可以说,我们没有为孩子提供一种有关公正、平等的文明训练。如果在“被塑造”的童年少年时代,孩子们仅仅学会被动接受,并习惯一种“被决定”的惰性,我们离真正的文明将越行越远。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春节将至孩子们为何“加班”无休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