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敏
因质量问题频现,洋奶粉正跌下神坛。事实上“双氰胺门事件”凸显的不仅是洋奶粉的安全问题,还包括许多正向国内市场奔涌而来的洋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它教会中国消费者的是——不能对洋品牌一味迷信。
尽管洋奶粉“触礁”给国货以可能翻身的机会,但可以预见的是国产奶粉重振市场,唤回消费者信心之路绝非坦途,人们对包括洋奶粉在内的洋食品的热情不会因为 “双氰胺门事件”而迅速减退。
“洋食品更安全”,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但凡有条件的中国消费者就秉持这样的观点集体迈上了去海外背奶粉或者代购之路。我们或许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去责难消费者对洋奶粉趋之若鹜,因为不惜路途遥远和代购价格之高买洋奶粉,甚至因抢购情愿遭国外消费者白眼的背后,是国人对国内食品质量问题时常突破道德底线的痛心、无奈和绝望。
“民以食为天”,在失去了信任后,消费者有权选择他们认为安全的产品。毕竟,食品不同于普通的产品,其一旦有质量问题可能直接危及生命和健康,而奶粉作为食品中的特殊品类,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国人格外关注其安全性。由此对洋奶粉青睐有加乃至依赖也是很自然的事,而并不是时下一些人所谓的 “迷信洋奶粉是国人的虚荣心作祟”。事实上从这个角度看,洋奶粉的价格敢于一年四涨的真正 “推手”是国人对其的信任。
近年洋奶粉频现质量问题,让人们对洋奶粉的认识增加了一份清醒。洋奶粉也面临信任危机,消费者开始明白不能陷入对洋食品盲目和狂热的迷恋中。近日,凤凰网进行的一项有2万多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网友认为 “进口奶粉也不一定安全”。消费者之所以趋向理性,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不管产品是姓洋还是姓土,只要伤害了消费者,就有可能被消费者舍弃,因为消费者将手中的钞票变成选票时,只认准一个规则——这就是谁安全、谁优质,我就选谁。
国货当自强,对国产乳企来说,不必幸灾乐祸,应该抓住机会迎头赶上,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正如一位奶业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想改写洋品牌受宠、国产品牌受冷落的局面,中国乳企应潜下心来重建消费者信心体系,加强质量控制和产品研发,向国人证明自己的品质。的确,要想提升国产奶粉的安全性,国内乳企要清醒地看到在奶源管理、质量规范化和企业透明度、诚信度等方面与海外企业存在的巨大差距。只有真正认识了自己的问题,中国乳企才有可能重塑形象,与海外企业真正站到同一竞争平台上,进而使消费者重拾对自主品牌的信心,从心底不再迷信洋货,最终青睐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