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听力辅助工具的选择取决于耳聋程度
作者:戴岱
图片
图片


    

上图 人工耳蜗
下图 助听器
■本报记者 戴 岱
  众所周知,目前医学上针对耳聋的辅助性工具分为助听器与人工耳蜗两种,那么这两种辅助性工具有何关系?又分别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呢?
  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军表示,助听器适合于轻度至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而人工耳蜗适用于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据他介绍,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可以称作助听设备,都是通过特殊的电子线路,改善听力。
  不同之处在于工作原理不同,助听器是一种放大器,先将声能转化为电信号,放大后再转换为声能传入听力障碍者的耳道内,通过中耳,再传入内耳听觉感受器,从而使听力障碍者能够听到这种“放大”了的声音。其目的是提高声音强度,使患者充分利用残余听力,进而补偿聋耳的听力损失,改善听力。
  人工耳蜗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电子装置,将环境中的机械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电信号直接刺激听神经产生听觉。人工耳蜗利用植入内耳的电极,绕过内耳受损的部分,用电流直接刺激听神经,可使患者重获听觉,这是助听器无法做到的。
  它们在使用人群上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刘军表示,助听器适合于轻度至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但由于种类、品质的不同,对声音信号的放大效果也不同,听力障碍者听起来的感受会有差别。另外,各个厂家的助听器都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工艺、外形和技术上有细微差别,佩戴效果都差不多。根据听力状况、个人喜好和经济能力进行选择就可以了。
  人工耳蜗适合于极重度的听力障碍者,即应用助听器无效的人。人工耳蜗分为外部装置和植入体内的装置两部分。外部装置分为言语处理器、方向性麦克风和传送装置,植入装置包括电极和接受刺激装置。植入体内的装置可以绕过受损的耳蜗,直接刺激听神经,使患者重获听力。
  刘军强调,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佩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尤其是人工耳蜗,与健全人体耳蜗结构的精细度相差很大,所以感受到的声音与自然的声音会有一些差异,因此,语后聋者要经过几个月的康复训练,小儿耳聋者则要经过2至3年的语言康复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适合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如果短期内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手术植入,多建议先选配助听器,虽不能达到应用交流水平的听力,但可刺激听觉和言语中枢的发育,为人工耳蜗植入奠定更好的基础。目前一个人工耳蜗设备加手术费约需20万至25万元左右,一个助听器价格则为1000元至1万元不等。

●相关链接

耳毒性药物损害听神经主要症状

  1.头疼、头晕、耳聋。服用耳毒性药物后,刚开始引起听神经损害时,可能有头疼、头晕、耳鸣的症状,耳朵里嗡嗡嗡地响,一般是双侧同时发生。
  2.听力下降、耳聋。常出现于头疼、头晕、耳鸣这些症状之后,出现听力下降,开始时可能只对高频率声音的听力下降,渐渐地对低频率声音的听力也会下降。听力下降、耳聋可在用药期间内出现,也可在停药几个月、几年后出现。
  3.眩晕。眩晕比一般的头晕要严重,犯起来使人有天旋地转的感觉。同时,能损害听神经的药物也可能损害前庭神经,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发生在用药当天或第二、三天,也可能发生的较迟,严重的可出现站立不稳,走路时步子不稳,两侧肢体动作不协调等。
(戴 岱)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服务·健康】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听力辅助工具的选择取决于耳聋程度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