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中国式“剩宴”剩下的是什么
作者:姚敏
图片


    ■姚 敏
  厉行勤简节约已经成为上上下下的行动,从今年春节的情况回望,中国式“剩宴”减少了不少。从“半份菜”、“小盘菜”到 “备用菜”、“拼盘菜”,从取消包间最低消费到点菜师走俏市场,看来杜绝浪费,餐饮业已经动真格了,那么,现在餐饮消费的主角——手握票子的吃客们是否全都行动起来了?
  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了“光盘行动”,但不光盘甚至整盘尚存的情况还有不少。据报道,在全国一些城市,餐馆饭菜浪费严重的情况依然存在。笔者春节期间到广东度假,广州、中山等地的同学和朋友纷纷请客,同学相见甚欢,聊不尽大学时代的求学逸事,因此谈兴甚足吃的倒少了,离席之时菜食所剩颇多,遇上会过日子的女同学尚会适量打包,男同学则大手一挥直呼走人,空留下没动几筷子的全鱼和各类海鲜。作为引导理性消费的媒体的工作者,笔者忍不住讲了几句适度消费、可以打包之类的话,同学爽快地说:“你们一百年才来广东度个假,难得难得,剩点没事。”在家人“广东人最好面子”的急促的耳语中,笔者只好不再坚持。
  看来,要让中国式“剩宴”戛然而止,铺张浪费之习立马绝迹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面对人散席尽而食物仍满满当当被大量直接倒入泔水桶的场面,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式“剩宴”,剩下的是什么?个人和社会从中究竟“得到”了什么?
  毋庸置疑,中国式“剩宴”造成了铺张浪费,浪费了大量钱财,不仅害人还误国。据报道,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几乎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按保守推算,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餐馆的餐饮消费中,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在我国每年还进口粮食的背景下,“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是对食物本身和他人劳动的浪费,更是对社会资源和国家财富的浪费,说“剩宴”误国并不为过。
  其次,除了物质财富的浪费,如此“剩宴”还助长了奢侈浪费和不文明消费、攀比之风等社会恶习、陋习。“等我有钱了,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对这个一度很火的网络段子,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凤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近年来人们富裕了,社会转型加快,过度消费观念泛滥,在一些人看来浪费的背后代表的是成功和地位。”
  透过中国式“剩宴”,我们还看到了令无数人苦笑的面子。好面子、讲排场可谓是中国式“剩宴”蔓延的根源之一。不能让人觉得请客的人小气,于是菜品尽可能丰富,菜价尽可能高点成为请客者不二的选择。不仅是商务宴请、公款吃喝,就是自家亲友吃饭,人们也往往会为了面子在点菜时大手大脚,由此浪费自然在所难免。
  呜呼,中国式“剩宴”只剩下了三样东西——浪费、陋习和面子。浪费得起,浪费可以撑面子,很多人来餐馆的目的早已不是饱肚,而是摆阔摆脸子以标榜财富或者权力。有人说,减少浪费需要移风易俗,此言差矣,勤俭节约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遏制浪费不是移风易俗,而是传统的回归。
  笔者以为,要想真正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消除摆阔心理及国人体现在多方面的“面子”隐忧,回归民族传统美德,除了在表层倡导理性消费外,还应从深层着眼,对国人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普及其精神内涵,推进道德的润泽和知行的完善。究竟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人生的幸福和快乐?著名作家周国平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引人深思——“简单而纯粹的生活,同时安放好内心才是生命最大的快乐。”只有透过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彻悟,让节俭淳朴之念生发于内心深处,人们才会从点滴做起,真正让简朴清新之风满灌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摒弃中国式“剩宴”。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服务·食品】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式“剩宴”剩下的是什么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