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锋战友乔安山在给孩子们讲雷锋故事
2:学雷锋基金已开展十二项活动
■本报记者 谭 捷
题记 “学雷锋活动”从1963年3月5日算起,到今年已满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在一名普通士兵的身后,是从未间断的全国范围内自发的或有组织的学雷锋活动。一年一度的3月5日“雷锋纪念日”更成为众多中国人的一次次精神洗礼。
2月27日,“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座谈会暨阳光四海杯首届雷锋奖颁奖仪式”在京举办。50年50人,郭明义、张丽莉、“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等50位先进人物荣获 “雷锋奖”(详见获奖名单)。同一天的千里之外,在雷锋的第二故乡——辽宁抚顺,由共和国将军与雷锋生前生活、工作过的7座城市书法家携手打造的《“书写伟大的人生”——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书法作品展览》在雷锋大剧院拉开帷幕。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个大型活动身后的主办者都是——学雷锋基金。
学雷锋基金成立于2011年12月18日,当天是雷锋71岁生日。该基金是如何成立的?成立以来做了哪些与学雷锋有关的事情?本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学雷锋基金管委会有关负责人。
用雷锋精神做雷锋事业
——访学雷锋基金管委会主任高学敏将军
人物背景 高学敏,学雷锋基金的发起人之一,1946年生,退休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武汉海军工程大学政委,少将军衔。现为学雷锋基金管委会执行主任,主持基金日常活动
记者:您是如何成为学雷锋基金管理人的?
高学敏:2011年的3月,在冷宽将军(曾任海军副政委,学雷锋事业的领头人之一——编者注)召集下,我、田永清将军(曾任解放军总参原兵种部政委——编者注)、高运甲(原中国文联原副主席——编者注)、雷锋战友乔安山,以及研究雷锋精神的学者,新时期“学雷锋”的标兵等12人,在北京召开一次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如何促进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同时决定申办一个公益组织,即学雷锋基金。
记者:听说申办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高学敏:确实是。2011年,国家正在集中整顿社团组织,原则上是不增加只能减少。我们向民政部、文化部、中宣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汇报,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就在这个时候,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了。201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里面有“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样22个字。
我们连夜开会。会上总结出几句话:我们现在要干的,正好是党中央要求干的,各级政府应该办的,也是人民群众企盼的。
于是,在各方支持下,2011年12月18日,正好是雷锋71岁生日那天,学雷锋基金正式揭牌成立。在那个揭牌仪式上我就宣布,在毛主席题词50周年(2013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编者注)前,要开展12项活动。
记者:有人看过在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大型“雷锋摄影展”,说是很震撼。
高学敏:基金成立后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办大型“雷锋摄影展”。为了布置好雷锋照片展,那段时间,大伙天天加班,有两次加班到了早晨5点钟。好几个七八十岁的老同志,眯两个小时又爬起来,喝杯牛奶接着干。展览很成功,先后有18万人观看展览,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有将军,也有普通士兵,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场面很感人。
记者:学雷锋基金成立后,对学雷锋活动产生了哪些推动作用?
高学敏:我们基金会为全国范围内的“学雷锋”提供支持。比如张家口张北县要创建整个河北省县级单位里的第一个雷锋出租车队。成立的时候我和乔安山去讲了话,并给他们赠送了雷锋的塑像。当地的领导也很激动,他说在咱们张北能干出这样一件事,是咱们张北人的光荣!
我们在无锡开过一个小学“学雷锋”研讨会,去了100多名小学校长,大家心里都充满了激情。
现在“雷锋文化万里行”活动正在进行,已经跑了将近100个基层单位,包括连队、企业、学校、展览馆、车队,给他们送书送光盘,做报告。
我们的报告团到现在大概做了200多场报告了。报告团下设4个分团,每个分团由一个将军带队,分头在全国各地做报告。在北京,我们去了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化工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国家机关去过财政部、中宣部等。报告团的报告打动了许多人,赢得了无数的掌声。
除了雷锋照片巡展,我们还在搞“雷锋日记的书法展”——160多位将军书法家,每个人抄写了一段雷锋日记。现在还有人建议搞“百名部长雷锋书法展”和“百名书法家雷锋书法展”。
记者:学雷锋基金成立至今,大约募集到了多少善款?
高学敏:捐款的企业和个人都不希望宣扬。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基金募集的资金共有270多万元。还有一种形式的就是捐物,价值大概也有三四百万元。此外,还有一些就是租用场地减免的费用,比如军事博物馆就给我们免了30万元的场地费。像这些加起来,至少有五六百万元了。
学雷锋最大的受益人是自己
——访学雷锋基金副秘书长李峰威
人物背景 李峰威,1970年生,雷锋班第十七任副班长,学雷锋基金副秘书长,北京某公司董事长
记者:学雷锋活动起始于1963年,前20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无报酬地做好事似乎比较容易做到。改革开放之后,学雷锋活动已经不像当年那样红火。“学雷锋”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而基金完全是商品经济时代的一种形式,你为什么提出将这两者组合在一起呢?
李峰威:对基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到诚信,很多基金出问题就是因为诚信出了问题。为什么我提出采用基金这样的组织形式?我的考虑是,现代社会论做事,应该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你说你搞学雷锋活动,却没有财力物力来支持,那能成吗?
另外,雷锋精神代表了我们这个民族最善良、最淳朴、最乐于助人的品质;学雷锋基金募集的资金是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与雷锋精神相符。学雷锋要脚踏实地。譬如我要学雷锋,我首先要把公司搞出效益,让员工能够获得劳动收入,这比单个去帮助一个人更有意义。
学雷锋基金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它通过现代基金组织的运作,去弘扬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
记者:据高学敏将军讲,学雷锋基金成立后,有七八个老同志整天在为此忙碌着,都是完全无报酬地工作。他们也认为像这样长期下去是不行的,不是长远之计。你对此怎么看?
李峰威:在学雷锋基金秘书长会议上,我曾经谈到这样一个理念,即任何一个组织的运营都要符合经济运营的规律。根据国家有关基金会管理法规,基金会提取合理的办公经费是必要的。我相信在一两年间,在学雷锋基金机构里,不仅有现在这些不拿报酬的老同志,也会出现拿工资的年轻人。用现代的基金管理方法管理好学雷锋的活动资金,可以让学雷锋基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学雷锋基金和你的企业,哪个是你的主业?在筹备、成立之初遇到了哪些难题?
李峰威:应该说,2011年筹备之初没想到这么复杂。当时以为出一部分资金,派几个人帮忙就可以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这件事办起来难度很大。筹备期间没有资金来源,全靠我的公司来资助,加上筹办工作处处碰壁,这让我不得不把我一开始的“以公司为主,帮忙办基金”的想法全部改变,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筹办学雷锋基金中来。现实情况也是,几个倡议者,要么不在北京,要么年纪大了,就我是个年轻人,这样筹备外联工作就责无旁贷地落在我身上了。
去年一年,我把企业的事情全部交给副经理管去了。结果做了这么多年企业,去年头一回亏损,而且还耽误了今年的业务。但是我不后悔。因为做学雷锋的事情时,最大的受益人是自己。为什么?因为在你做的过程中,你自己在不断地受教育,这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学雷锋的人在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都是受益的。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片)
首届“雷锋奖”获奖者名单
李素丽、包起帆、刘崇和、邓凤兰、张丽莉、吕清森、谢清洁、邢利民、龙梅、玉荣、许振超、张云泉、吴菊萍、李玉兰、邱娥国、曹德旺、耿瑞先、吴天祥、刘真茂、陈观玉、杨昌明、郑兴杰、刘光建、罗映珍、李春燕、孔繁森烈士、王书田、樊锦诗、彭发荣、才哇、买托乎提·吐尔逊、郭明义、窦铁成、罗阳烈士、景海鹏、宋鱼水、李高峰、刘德全、李中华、王忠心、向南林、贾元友、徐洪刚、何祥美、宗道辉、何敏、江勇西饶、陈舟、公方彬、丁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