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参加教育培训有“禁忌”
作者:王硕


    ■本报记者 王硕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基于这样的观点,年轻父母为未成年子女报名各类辅导班的热情越来越高。这种报班热情带来了教育培训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教育消费纠纷也开始不断增加。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统计,近年来,海淀法院受理的此类案件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11年的近60起,到2012年的100起,再到2013年,仅前5个月就达到了44起。海淀区法院结合具体案例提示家长们,在未成年人的教育消费上要擦亮双眼。

谨慎选择培训机构

●典型案例
  张女士的儿子皓皓今年两岁。看到身边朋友都给孩子报了早教班,张女士也与一家自称某国际金牌早教国内授权经营店的早教中心签订了《宝贝课程销售协议》,并支付了一年的培训费1.5万余元。
  几次课下来,张女士发现实际课程与课表的安排并不一致,而且经常出现约不到课的情况。张女士认为早教中心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要求与其解除协议并退还剩余培训费,而早教中心却一直以各种理由搪塞。
  一个月后,当张女士再次上门索赔时,早教中心早已人去楼空。张女士只好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法院审理认为,该早教中心作为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义务方,未按合同约定的课程内容提供教学服务,擅自取消课程,停止服务,已构成严重违约。最终法院判决解除双方之间的教育协议,责令早教中心退还剩余培训费一万多元。但因该早教中心已搬离注册经营地,现经营地不详,法院适用公告送达缺席审理了此案。由于张女士无法及时得到退款,现已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官提示
  海淀区法院法官吴晶晶表示,目前我国并无早教行业市场准入的特别规定,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早教机构比比皆是。家长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前,应对其品牌、口碑等进行多方了解,也可以向工商部门查询企业资质及诚信情况。对自称是品牌培训机构连锁店、授权经营店的,消费者应首先了解总店信用状况,其次应向总店核实拟报名的培训机构是否为其连锁店或授权经营店。在培训机构实际提供课程与合同约定课表不一致时,培训机构已构成违约,家长有权要求培训机构整改课程,造成损失的,可以要求赔偿。

签订合同更保险

●典型案例
  王先生的儿子小海初二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对儿子期望颇高的王先生决定为小海聘请个人家教进行“一对一”辅导。经朋友介绍,王先生找到了在读博士常某,双方很快达成口头培训协议。
  经过一学期的辅导,王先生在支付了近10万元课时费后发现,小海的成绩并没提高。王先生作为小海的法定代理人以常某没有教师证私自授课,乱收学费且未达到培训效果为由将其诉至法院,要求退还全部课时费用。
  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存在事实教育培训合同关系,是否持有教师证并非个人家教的必备资质,在双方对课时收费标准协商一致,并对培训效果未进行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小海已接受所支付课时费的培训课程,常某亦提供了相应的教育服务,故最终判决驳回了王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提示
吴晶晶指出,现行法律法规对个人家教资质没有明确规定,个人家教无需在工商注册登记,也无需向教育部门申请备案,法律尚未赋予行政主体对个人家教进行主动监管的职权,个人家教行业完全是在教学双方高度信任与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中生存与发展的。所以在聘请个人家教时应注意签订书面教育培训合同,以便明确教学双方的权利义务。签订合同应特别注意课程内容条款、课时计时与收费标准条款、培训效果条款以及退费条款,事先约定好这些条款有助于双方自行解决纠纷。

报班切勿盲目跟风

●典型案例
  小迪今年刚满三岁,其母李女士为培养孩子英语学习兴趣,为她在家附近的一家幼儿英语培训机构报了名,并支付了一年120课时共计1万元的培训费。没想到上课时小迪完全不适应授课方式,经常哭闹,不仅影响授课效果,也影响了同班其他孩子的正常上课。
  恰巧李女士一家要搬到另一区域居住,李女士就决定给小迪退班。培训机构认为双方的合同中明确写着“费用一旦收取概不退还”,拒绝退费。李女士后向工商部门查询得知该培训机构经营范围是咨询服务并没有英语培训项目,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培训机构超范围经营缺乏资质,双方的培训合同无效,要求退还剩余学费8000余元。
  法院审理认为,现行法律法规未对英语培训机构资质予以强制性规定要求,双方之间的教育培训合同不存在法定无效情形,最终判决驳回了李女士的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提示
  吴晶晶指出,如果盲目跟风报班,又因自己原因退班的,除非在合同中约定了中途退班的单方解除权,否则属于单方过错解除方,应向培训机构承担相应过错赔偿责任。目前我国大多数培训机构采取在工商注册服务公司或咨询公司的形式提供培训服务,这是法律所不禁止的,服务内容可以包括考研、英语、艺术类培训等等。仅少部分符合民办学校条件的机构,经教育部门核发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同时接受教育部门监管。所以家长单纯以培训机构未经特别审批不具备培训资质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法院不予支持。但如果确有合同欺诈行为,例如虚假宣传的,可以主张撤销合同,并要求培训机构承担欺诈过错责任。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要闻·法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参加教育培训有“禁忌”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