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防孩子沉迷网游疏比堵更有效
作者:胡军


    ■本报记者 胡军
  暑期来临,如何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再次成为不少家长的一块心病。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小学生的上网过程中,有85%的时间是用来玩网络游戏的。日前,记者就如何监管孩子暑期玩网络游戏问题进行了随机采访,其中一些受访者表示,可以在孩子上网时全程看护,以防止其沉迷于游戏中;另外一些受访者则表示,现在有些游戏带防沉迷系统,让孩子玩这类游戏就可以了。那么,这些办法真的可行且有效吗?

孩子玩网游家长担忧

“孩子上网时,我总不能在他旁边盯着吧。再说了,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他在房间里用电脑、手机或iPad等设备上网,我们根本管不了。”一说起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的事情,北京市丰台区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小陈的妈妈就满脸焦虑。
  记者调查发现,与小陈妈妈有相同感受的家长不在少数。绝大多数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孩子会为了玩游戏跟父母玩“游击战术”:父母上班前或走到孩子身边时,他们会假装在网上查资料,等父母一转身就又开始玩游戏,这让家长防不胜防。
  据网络游戏防沉迷专家介绍,中小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网络游戏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对未成年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二是网络游戏可营造出一个特殊的环境和氛围,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的部分心理需求。
  对于青少年来说,玩网络游戏是个减压的好方法,他们可以从游戏中获得自我放松。“一玩游戏他就眉开眼笑,精神头那叫一个好,注意力也非常集中,甚至连吃饭都忘了,上厕所更是如一阵风。”说起正在读高二的儿子玩网络游戏时的情形,辽宁省沈阳市的李先生不由得一阵苦笑。

家长看护孩子上网不现实

  防沉迷专家认为,网络游戏给中小学生造成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玩网络游戏不仅耽误时间、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其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当孩子长时间沉迷于游戏,尤其是那些充斥着暴力场面的游戏时,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受游戏场面的影响,将暴力行为带到现实生活中,甚至用此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有专家建议,如果有条件的话,家长应尽量在孩子上网时全程看护。此外,还有专家建议,可以采用“家长锁”等技术对孩子玩游戏的时间进行限制。
  “孩子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比大人强,类似‘家长锁’之类的程序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根本不管用,他们从网上随便搜个帖子就能找到破解的方法。”从事网络游戏开发工作多年的北京刘先生认为,全程看护孩子上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效果也不会太好。他说:“无论是‘家长锁’程序还是全程看护的做法,都违背了孩子的基本意愿,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北京市海淀区家长董先生也认为,家长全程看护孩子上网的难度很大。他说:“首先,家长们要上班,白天很难有时间在家看护孩子上网;其次,就算家里有人,也一般是老人,他们大多不熟悉网络,就更不要说了解网络游戏了。所以,这样的监管方法只是听起来很美,并不现实。”

防沉迷系统存在漏洞

  我国自2010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网络游戏用户须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未满18岁的用户将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即未成年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系统会自动累计其在线时间。若累计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那么其游戏收益(经验,金钱)就会减半;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则游戏收益为0。
  然而,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游戏绿色度测评统计年报(2012)》显示,在测评的423款游戏中,防沉迷系统完善的游戏共167款,占测评总量的39%,不完善的游戏87款,占测评总量21%,没有安装防沉迷系统的游戏169款,占测评总量40%。“由大型公司运营的游戏还好一点,一些小公司运营的游戏,如网页小游戏等的防沉迷系统基本上形同虚设。”对于防沉迷系统,深圳市家长蔡女士也表示质疑。她说:“一些孩子为了躲避这种系统,会用成人的身份证号码注册,还不是一样能随便玩。”
  调查时,记者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上输入“防沉迷”“解除”“修改”“身份证号码”等关键字进行查询,得到了数百万个相关链接。其中,有些链接的内容直接教未成年人如何通过软件绕过网游的防沉迷系统,有的则直接向未成年人提供有效的成年人身份号码,供其注册。
  对此,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近20年的北京某信息公司负责人李先生认为:“任何技术手段都是外力,家长不要过度相信其效果。要想真正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教育与引导。要知道,疏比堵要有效。假期中,家长应为孩子安排一些有益的、可接触自然界的活动,减少让孩子一个人闷在家里的时间,从而有效解决部分孩子依赖网络游戏的问题。”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2 版:IT·网络】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防孩子沉迷网游疏比堵更有效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