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学生减负为啥总落实不了
作者:杜飞进
图片


    蒋跃新/图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十分复杂。在教育体系内部,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师水平不高、教材编写不当、教学理念落后、教育评价与选拔标准不科学、教育督导不力等因素;在教育体系外部,有传统的教育观、不合理的人才观,不断蔓延的社会攀比和功利心态等多重因素。内部和外部的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越减越重。多年来出台的一次又一次“减负规定”、一个又一个红头文件,非但没有让学生的书包真正轻下来,反而越减越重……这到底是为什么?根子究竟在哪里?

“加压增负”成趋势

  在就业“压力山大”的今天,好工作成为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好工作需要好大学,好大学需要好高中……层层传递,连幼儿园都要上最好的。
  从纵向看,近年来,“唯学历论”逐渐被“唯名校论”取代,一些单位招工时开口“211”、闭口“985”,如果本科“出身”不好,即便你读了名校的研究生,也可能免谈。就业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纵向的焦虑层层传递,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负担层层叠加。
  从横向看,盲目攀比之风“罪不可赦”。有专家说,就像看电影,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便不得不站起来,结果,所有人都累得要命,但谁也没有得到额外好处。在减负问题上,学生之间、家庭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盲目攀比,让大家都“站着看电影”,都很累。
  对家长而言,无论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为了孩子就业的“里子”,都在给孩子增负。学生在校时间短了,在课外辅导班的时间就变长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了,家长加码的课外作业分量却重了。
  学校的“欲减还休”其实也很无奈。老师们说,如果不能保证所有学校都减负,那岂不是谁减负谁吃亏?其实,在学校内部,也存在班级之间、科目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竞争,谁都不愿意先减。
  纵横交错的教育焦虑交叉蔓延,“加压增负”便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势力。

考试制度不变学生难减负

  在一个家长QQ群里,不少人对学校减负反应强烈——考试制度没变,光减负有什么用?
  目前的考试选拔机制,一次考试定终身,一分之差决胜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榨出点滴分数,学生拼性命,家长拼财力,老师拼时间,谁还敢想减负的美事?
  有人把加重中小学生负担的板子打到学校身上。因为很多学校违反减负令,以考试成绩对学校、教师、学生排名。但一些校长反映,没有排名怎能奖勤罚懒?吃大锅饭如何调动积极性?“因为减负把学校的牌子砸了,我能负得起这个责任吗?”
  那么,直接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老师是不是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一位特级教师认为,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工资密切相关,老师的负担减不下来,学生的负担又怎能减下来?

利益驱动“围剿”减负政策

  今年年初,北京严令各学校为学生减负,“京八条”出台当天,多家上市教育培训机构的股票大幅上涨。一位炒股的家长道出其中奥秘:“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少了,上辅导班的时间就多了,这对教育板块绝对是利好的。”“政府一减负,培训跟风涨”。多年来,在减负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相关利益主体的跟风造势和“劣性互动”,成为减负屡减不降、频频反弹的重要原因。
  强大的利益驱动对减负形成“围剿之势”。有数据显示,未来5到10年,我国中小学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超过3000亿元。我国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在大中城市,90%以上的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培训。
  虽经多番规范治理,但辅导培训市场依然火得一塌糊涂。以北京市小升初的“占坑班”为例,有成千上万的家长为给孩子“占坑”花费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占坑”学生都会选择2—3个“坑”,投入巨大,耗时费力。尽管如此,“占坑班”被认为是普通家庭子女进入名校的公平途径,被称为无权力者的权利。
  事实上,“占坑班”只是形形色色培训班中的九牛一毛,与培训班并驾齐驱的还有庞大的教辅书产业链,目前的年产值已过百亿元。
  不论是培训班还是教辅书,最终还不都集中到中小学生身上?孩子们的负担又怎能减得下来呢?
(杜飞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学生减负为啥总落实不了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