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星巴克为何敢搞“中国式定价”
作者:奚旭初


  诸多洋品牌的“中国式定价”,说到底是钻了监管不力的空子。消费者当然要学会通过“用脚投票”来表达对洋品牌双重标准的抵制,但这不能替代市场监管

■奚旭初

  日前,星巴克在中国的高定价受到了多方质疑。然而也有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定价是一种品牌营销策略。作为舶来品的咖啡品牌,星巴克在中国内地的高定价,是有意体现出“高品质”和“高档次”的品牌形象。如果定价低了,可能消费者就不会买了 (据10月21日东方网报道)。
  如果有人不知道什么叫奇谈怪论,那么看一看这个“定价低了没人买”,就明白何为奇谈何为怪论了。无论是所谓用高定价体现品牌形象,还是所谓定价低了没人买,其实都是欺人之谈。北京星巴克,一杯354毫升拿铁咖啡售价27元人民币。同样折算成人民币,英国伦敦为24.25元,美国芝加哥为19.98元人民币,印度孟买为14.6元人民币。难道星巴克在伦敦、芝加哥、孟买就不要品牌形象,不想体现高品质和高档次了吗?从这一比较中,足以看出“定价低了没人买”的说法有多么可笑。
  星巴克这种“看客下菜”的定价即使真的是以高定价树品牌形象,也是用双重标准对待中国消费者,是针对中国消费者的歧视,违背了WTO公平贸易原则。WTO最精华的核心内容,就是反对歧视,实现贸易公平。星巴克在中国的高定价,事实上是诸多洋品牌共同奉行的中国市场暴利模式。比如一瓶依云矿泉水,在德国超市售价0.89欧元,折合人民币7.4元,而在国内超市售价则是24.9元,比德国贵出2倍。在国外,一杯哈根达斯冰激凌售价5美元折合人民币30元,在国内售价居然高达88元。一些在国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饮料店、快餐店,一进中国,就摇身一变,走起了高端路线。
  而发人深思的是,对诸多洋品牌的暴利模式,除了有 “定价低了没人买”之类奇谈怪论,还有“钱多人傻”之类“消费者咎由自取论”在乱打板子,认为洋品牌瞄准的是中国消费者崇洋心态,要是没有这样的畸形心态让这些高价品 “不愁卖”,也就不会有畸形的市场,不会有如此明目张胆的暴利。在这个评析中,受害的消费者和牟取暴利的洋商家居然成了“一丘之貉”,更甚至成了“始作俑者”。更有甚者,有的洋品牌质量出问题还在欺骗消费者,同样也被一些人归为消费者“素质差”。
  如果说高定价体现品牌形象的谎言是为暴利涂脂抹粉,那么乱打板子则是客观上产生了混淆是非、助纣为虐的作用。事实上,诸多洋品牌的“中国式定价”,说到底是钻了监管不力的空子。既然旷日持久搞中外悬殊价格的双重标准也没人管没人说不,洋品牌还忌讳什么呢?洋品牌在外国不敢牟取暴利,一到中国就心狠手辣,这与一些外资公司在国外循规蹈矩,在中国就行贿舞弊一样,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消费者当然要学会通过“用脚投票”来表达对洋品牌双重标准的抵制,但这不能替代市场监管,两者是两码事。少些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的泛泛之议,多些恪尽职守的监管,“星巴克”们还能肆无忌惮搞 “中国式定价”吗?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星巴克为何敢搞“中国式定价”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