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东莞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2012年5月以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广东省政府批准,在佛山市顺德区、东莞市、深圳市、珠海市先后开展商事登记改革试点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近日,记者前往东莞、深圳,采访两地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情况。
■本报记者 田珍祥
宽进有多宽
宽进严管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核心。宽进,包括市场准入条件,登记服务方式和行政审批制度的革新,从体制机制层面最大限度地为市场主体松绑,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深圳、东莞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市场准入门槛大大降低。
11月19日,东莞市工商局局长范燕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宽进严管’主要是由前置许可变为后置许可和监管,住所证明放开,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无需提供验资证明,推行电子执照和信用平台监管等。”范燕彬说,企业注册基本是零门槛。
11月20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徐友军介绍说,新注册企业门槛较低,由申请人自行申报住所信息。过去,工商机关对住所的要求较高,如房屋产权证明、租赁合同等,现在由申请人自己填写地址。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认缴额度、方式、到位时间,无形资产在股权结构中所占比例都由股东自行约定,写进公司章程,打消了一些想创业的人没有资本无法创业的顾虑。另外,实行“先照后证”政策。对于从事一般经营项目活动的,领取营业执照后即可开展经营活动。营业执照不再记载经营范围。经营项目许可审批不再成为办理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并实行“谁许可审批,谁监督管理”原则。
严管有多严
宽进之后,如何辅之以有效手段,确保进得来、管得住、管得好,是改革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课题。
范燕彬介绍说,东莞设计了以工商数据为中心,进行实时监管、协同监管的市场监管体系,有效消除监管上的“真空”和“盲点”,确保放而不乱。一是确立“谁许可、谁监管”的监管格局。市政府出台了《东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重新梳理和明晰了30个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各许可部门对主管行业承担“一管到底”的监管责任。二是搭建登记与监管的桥梁。工商机关每天通过市电子政务办开发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新登记的数据信息定时上传。各职能部门登录平台并提取信息后,在工作时限内开展审批、监管工作,并及时将审批结果、监管记录等信息上传至平台,实现了监管工作的环环相扣、无缝对接。
徐友军说,深圳颁布了《商事登记若干规定》,今年以来,深圳改革试点地区结合实际,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将企业登记备案、年度报告、资质资格等信息通过平台予以公示,创新监管模式,完善了信用约束机制:
一是推行异常名录制度。商事登记机关将违反商事登记有关规定的商事主体从商事登记簿中移出,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纳入信用监管体系,相关企业在贷款、融资、招投标等方面将受到限制。
二是利用信用信息监管平台。平台有三大功能,首先是政府部门公示商事主体信息,包括登记、备案、年报,监管信息等。其次是查询,社会公众、消费者、律师、企业合作伙伴可以查询企业信息。再次是各部门互动。后置审批的,都一一推送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接收后,进行监管处理,在监管过程中发现其他问题,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可推送到其他相关部门,形成互动机制。
理念有多新
放开企业注册会不会出现很多皮包公司,进而扰乱市场秩序?徐友军对此表示,深圳市为此做了3年多的研究,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借鉴了香港及内地先进地区经验,最大程度符合市场发展和监管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新的理念:
一是创业零门槛,以此激发市场活力,让更多的人敢于创业。
二是共同监管。改革后取消企业年检改为年度报告,通过电子申报系统,企业把上一年的变化情况和一些变更信息报给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根据检举举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而不是全部审查。从而有效发动各种力量,实现共同监管。
三是打造人人负责的诚信社会。申报的场地、认缴额度是一种法律行为,企业须承担相关责任。企业有了责任意识,辅以异常名录制度、信用平台联动监管等方式,就能遏制企业不守诚信、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四是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构建新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商事登记体制,就是要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真正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
效果有多好
范燕彬介绍说,去年12月东莞市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累计登记“零首付”公司4987户。今年1-10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87129户,同比增长17.3%。工商登记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全市工商机关34个登记窗口全面实现“5115”的服务承诺:群众到工商窗口办事,排队取号一般不超过5分钟,等候不超过1小时,执照一般在1个工作日内发出,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工商登记前端放开后,形成了对后续审批许可的倒逼机制,推动了行政许可的数量压减和效能提升。东莞市先后出台两批审改目录,共压减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的55.1%。在审批效能方面,审批时限缩减幅度超过20%的部门占所有部门的59%。”范燕彬说,此外,东莞市推进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年检。
徐友军介绍说,深圳市从今年3月1日实施,到10月31日8个月的时间,共登记市场主体27.65万户,平均每月增加3.45万户,同比增长130%。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了创业成本,激发了社会投资活力,带动了税收、创业、就业等增长。数据显示,深圳市今年3—8月新增商事主体投资人34万人,同比增长83%;新增商事主体从业人员121万人,同比增长 92%;全市新征增值税10777.38万元,同比增长38.09%;新增地税纳税人12万户,同比增长72%;新征地税税额38519万元,同比增长83%。
各部门联动改革,监管情况呈现良好趋势。深圳市20多个与商事登记改革相关的审批部门,共报送了238个审批项目,涉及改革的130个,取消29个,可以简化和提速的99个,委托给专业机构的2个。“前置改后置”,“先照后证”,“谁审批谁监管”提升了各部门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