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海外并购不是简单拿来主义
作者:张盈


    ■张盈
  中国有句老话 “买的没有卖的精”。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曾经中国的传统商业观念是将买卖双方置于对立的两面。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商业模式早已不再是简单的 “你亏我才赚”,而是转向“你好我好、合作双赢”的模式。
  上周,东风集团与PSA成功牵手,双方将深化在工业和商业领域的全球合作 (参见本期B4版)。对比中国车企的海外并购案例,即使收购过程艰难曲折,收购之后仍然任重道远。成功收购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其后如何合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平衡彼此间的权利和利益才是最终决定能否实现“双赢”格局的关键点。
  近十年来,不断有中国车企在海外收购并购方面做出尝试,但结合企业各自特点,在收购的侧重点上却各有千秋。其中有集中火力搞研发中心的,也有看中了所并购企业品牌价值的。而这些成功完成海外并购的中国车企们,经过这些年的磨砺,目前的成果如何?一起来看看,中国车企海外并购榜,最初美好的愿景都实现了吗?对于东风来说又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学习呢?
  上海汽车可算得上是首批尝试海外收购的中国车企之一。从韩国双龙到英国罗孚,有的是花钱买了经验教训,有些却成功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发现,对于上海汽车海外并购后,并非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无论是直接收购罗孚进化而来的荣威品牌,还是接手南汽后间接得来的MG品牌;从品牌到产品技术,上汽都没有原样照搬,而是结合了所收购海外车企原品牌DNA和产品特征;同时利用泛亚技术中心、上海技术中心,按照自身对中国市场的了解重新定位打造,使其品牌和产品都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作为中国民营车企的代表,吉利原本的品牌形象也不能摆脱中国制造的低价形象。相对于其他车企海外并购中对于技术的强烈渴望,吉利收购沃尔沃则是多了品牌提升的意义。
  2010年,吉利在沃尔沃所在地瑞典哥德堡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作为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可以说吉利上演了一出中国车企“蛇吞象”的大戏。用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评价说:“这如同一个农村来的穷小子追求一个世界顶级的明星”。
  伴随着一片质疑,完成了收购的吉利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问题,但其旗下首款国产车型沃尔沃S60L已于去年上市。沃尔沃品牌通过吉利在中国逐步站稳脚跟,而吉利也借助沃尔沃品牌开始出现尝试高端轿车品牌的运作方式。
  对于外国车企的整体收购,总体上来讲是个极为复杂的事情。从谈判到资金到最后收购以后的磨合都有极大的难度和挑战,同时也需要很好的时机。作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来说并非唯一的选择。
  其实,在确认成功增资入股的那一刻起,所有关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讨论都不再有意义。如何摸索出自身的特点,尽快实现合作共赢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1 版:汽车·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海外并购不是简单拿来主义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