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路虎、宝马、克莱斯勒、丰田、福特、日产、本田……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这些原本在市场上各自为战的汽车品牌,却都因一个零部件被紧紧联系在一起——“空气囊”。
眼下,受制于空气囊潜在的各种软硬件隐患,世界范围内正上演着声势浩大的汽车召回大戏。近年来,由气囊故障引发的交通事故、法律纠纷,已经使其越来越成为汽车召回的“重灾区”。人们不禁要问,空气囊这个曾经打着“安全”旗号大肆叫卖的销售噱头,如今到底还安不安全?
气囊频现“召回门”
作为日本最大的汽车安全装置商,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大汽车安全部件制造商,日本高田公司已经不是第一次成为空气囊“召回门”的主角了。早在2008年,多家汽车制造商就曾因装配高田公司的故障空气囊,在全球范围内召回了逾700万辆汽车。
而在当时召回汽车数量最多的本田公司,也不幸在此次召回事件中,再次成为高田的最大受害者——203万辆,主要涉及思域、飞度以及CR-V的残酷现实,已经让本田再度联手高田的愿景变得不再明晰。而包括RX-8、第一代马自达6在内的马自达,也同样未能幸免;日产更是计划在全球召回75.5万辆车,囊括了几乎旗下所有品牌。
除了高田带来的创伤外,丰田也同样因空气囊问题,拟在全球召回226万辆汽车。而包括福特、克莱斯勒、宝马、奥迪在内的多家车企,也均因空气囊深陷“召回门”。汽车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汽车企业对气囊配套的采购过于集中,是造成此次召回面大的主要原因。
质量“打折”是主因
作为曾经的销售噱头,空气囊的有无、好坏,曾一度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参考。销售顾问在向消费者介绍产品时,也往往会对其各项设计作详细介绍,并赋予其极高的安全属性。然而,近年来接连爆出的召回事件,却让其摇身一变,从以往线上线下的销售热点,转而成为消费者投诉纠纷的争论焦点。
在本次“召回门”事件中,福特是因空气囊控制模块的软件问题,召回了部分翼虎车型;捷豹路虎也在发现空气囊连接器存在断线隐患后,宣布召回部分路虎揽胜;而波及严重的丰田,则是因为空气囊电子控制装置可能装载了不正确软件,有可能增加乘客受伤危险,才对其车辆进行召回。高田公司的空气囊虽是因湿度问题和记录失误引发召回,但质量问题仍然是造成“召回门”的元凶。“在多数情况下,整车企业对采购的零部件不做检测。”贾新光告诉记者。而同为汽车行业资深分析人士的张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企业在大规模扩张当中,整体的技术水平是在提高,但部分零部件却可能并未相应提高性能标准;加上配套商在零部件的制造方面出现管控不完善的情况,空气囊出现质量问题就不可避免了。
强制国标仍“空窗”
质量打折、安全难保,如此一来,空气囊从“守护神”变成“威胁者”,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当无辜的消费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因空气囊发生事故进行维权时,一个新问题又出现了: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泰和泰(北京)律师事务所贺鹏律师表示,按照相关法律,针对空气囊出现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车主可以要求厂商根据“汽车三包”法规进行相应的维修索赔。但前提是,必须要拿到足够的证明,证明是由空气囊质量问题引起的,相关法律程序才可兑现,否则一切免谈。“不可否认,空气囊的弹出是有特定条件的,但对于并不了解汽车技术的普通消费者而言,往往很难找到证据证明是质量问题引起的。”贺鹏表示。而现实情况也印证了贺鹏的说法,很多消费者反映,每逢出现类似纠纷时,汽车厂商往往都会以空气囊“撞击角度不对”“位置不准”“力度不够”等原因,作为其不愿担责的挡箭牌。
有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目前国内有3项车辆空气囊部件推荐性国家标准,但在汽车遇到事故、气囊是否应该打开这一问题上,目前国内并无行业标准。而由于车型差异带来的气囊差异,其发生事故时的情况也就千差万别,倘若真的要制定这样一个标准,短时间内也并非易事。
“目前我国对于气囊打开的条件并无统一的标准,所以各厂家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而在遇到这种案件时,消费者也往往难以胜诉。”贾新光表示。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近年庞大的涉及气囊的召回汽车群体中,中国地区的占比只有极小的一部分,很大原因就在于目前国内在气囊强制性评价标准上,仍旧是“一片空白”。
质量上有瑕疵,安全上又得不到政策的有力支持,对于消费者来说,要么别因安全气囊摊上事,一旦陷进去还真拔不出来。一位从事多年汽车安全技术的工程师告诉记者,在车辆的正常使用周期内,安全气囊一般是不会发生故障的,但在每行驶1万公里至2万公里、甚至十年八年后,就应该立马去4S店里进行检查或者更换。而在日常使用中,也要时刻注意系紧安全带,尽量避免让升高不足140cm的儿童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