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高校和中小学校陆续放假,学生旅游市场迎来高峰。市场火热意味着竞争更激烈,各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为了抢占市场,纷纷在产品设计和营销方面费尽心思,例如着力在产品线路设计方面,融入丛林探险、互动体验、素质拓展、海底潜水等元素,以吸引学生群体。在此特别提醒旅行社及相关旅游企业,抓市场更要抓安全,暑期旅游项目务必要恪守“安全第一”原则。
毫无疑问,当前大中小学生的出游安全性备受关注。现实情况中,往往一个小孩出游,会牵动几代人的担忧。同时,新一代的大中小学生又各有特点,为旅游安全增加了不少不可控因素:一方面,大学生、高中生群体,由于自主性、独立性强,特别是现在的90后更追求个性、突出自我,所以在团队旅游时,往往不听从指挥、喜欢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初中生、小学生由于从小在家中被视为 “小皇帝”“小公主”,受到宠爱,甚至溺爱,自身的独立性比较差,且普遍存在任性、孤僻、叛逆等特点。正因如此,针对暑期学生旅游团,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科学、细致地做好安全防范和保障工作。
除旅游主体本身外,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暑期学生旅游市场相对而言周期较长,可能面临恶劣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这增加了旅游安全的不可控因素。与春节、国庆黄金周等假期相比,暑期学生旅游市场长达两个多月,这就要求相关旅游企业在此期间必须时时警惕,上紧旅游安全“发条”。
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暑假期间,中国南北方的气候变化给旅游安全带来较大挑战。例如,在东南沿海地区,7月至9月正是台风高发期,台风登陆将带来强降雨,从而易引发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此外,还须谨慎对待高温酷暑可能引发的火灾、食品安全监督不到位引发的食物中毒以及涉水旅游中导致的溺亡等风险。由于融入丛林探险、互动体验、素质拓展、海底潜水等元素,意外伤害、溺水风险大大增加,所以须格外注意。
其实,近些年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暑假旅游安全特别重视。今年入夏以来,各地纷纷下发通知,要求做好暑期旅游安全工作,内容涉及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强化旅行社用车的安全监管,做好对恶劣天气的防范准备等等。但安全工作关键在于严格落实和高效执行,所以旅游企业在具体的经营、管理、组织过程中,应当要有一套科学的安全保障措施和预案,不可心存侥幸。
客观地说,我国暑期学生旅游市场安全系数还是比较高的,但安全防范、保障工作没有止境,希望行业相关从业者对旅游安全存有一份 “敬畏”之心。 (彭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