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铁飞
前不久,对于部分地区普通高校学费上涨的讨论不绝于耳。据了解,江苏、宁夏、浙江等地普通高校学费标准已经调整完毕,这几个省份的学费,少则上涨一成,多则上涨五成,其中宁夏的学费涨幅最高,文史、理科、医学等各类专业的涨幅均超过50%。马上就到了开学的时间,学费涨价消息引发社会各方广泛关注。高校学费是否必须涨?涨的根据是什么?学校的收支要不要公开?涨价能否在阳光下运行?
反对
财务不公开无监督
山西省消费者协会秘书长 王铎
学费上涨,最终买单的是家长,而在家长看来,高校收支不公开加剧了人们对涨学费现象的质疑。
很多高校经费大量投入到搞基建和面子工程上,而教育质量却没有多大的提高,学费上涨自然也会被众人诟病。曾经有这样一所高校,喷泉全天侯开着,问及原因,说是为了好看。还有的高校,楼上装饰着豪华的霓虹灯,彻夜不熄,原因也是“好看”。这些种种不合理和不透明的消费普遍存在,也是导致家长不愿为学费上涨买单的重要原因。
应当看到,建立高校学费正常上涨机制,首先应该促进高校财务公开透明化,这样才能让社会接受高校涨价。而这样一个机制的建立,不是高校独立能完成的,需要政府部门、教育系统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积极参与。同时,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从程序设计到运行模式及监督机制,高校学费涨价也都应该严格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与收入增长不匹配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教授 吴起明
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在现阶段,高等教育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另外,根据我国《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遗憾的是,我国高校学费收费标准并没有与居民收入挂钩。我认为,如果人们的收入水平上涨幅度低于高校学费的上涨幅度,就有些不合理。
从国家公布的数据来看,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7.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实际增长了9.3%。从教育部公开的数据看,今年部分省区的公办高校学费,涨幅在20%-35%,明显高于国民人均收入涨幅。因此,大幅上调高校学费不合理。
根据国际经验,高校接受社会捐赠可以成为弥补财政拨款不足、筹措学校教育经费的重要方式。但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很不理想,这就需要国家进行积极引导,并给予社会捐赠者相当的社会荣誉,给予捐赠企业税费等政策性的优惠。
支持
学费是重要经费来源
山西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高远
高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成本也在逐年上升,此外学校也在不断发展,在软硬件上也需要不断增加投入。目前高校的经费来源,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政府的补贴及学生的学费,其中政府的补贴是高校收入的大头,学费则占高校收入的小部分,至于社会捐助还比较少,高校创收则大部分都不理想。
为什么医科类的学费要高,而且涨幅也高?举个例子,医科大学要搞实验,每年实验用的动物需要几万只,而这些实验动物的条件也极为严格,再加上实验用的各种器具及一次性医疗用具,一年下来这方面所需的费用是十分惊人的。医科类的每个本科生,培养成本每年都得五六万元,如果学费不涨,影响的是学生的质量,而从长远来看,影响的是他们的医术,最后受影响的其实是患者及整个社会。
高校学费目前来说是高校收入的重要保障,在社会捐助和学校创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提高学费是必然的选择。
保障高校正常运行
洪新21世纪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洪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读大学时,一顿饭只需几毛钱,而现在的大学最便宜的一顿饭也得5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物价基本是年年上涨。从高校来说,原材料价格上涨,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职工工资也得涨,基础建设的投入也在上涨,这样一来,办学成本必然上涨,学费自然也应该上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学费上涨有其必然性。而从教育投入来看,尽管国家一再强调教育的重要,强调优先发展教育,但政府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国教育投入所占比例还远达不到国际平均水平。从国际上看,很多优秀大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校友及热爱教育人士的捐助,这与我国的情况有一些区别。在运行成本逐年增加,政府投入不足及社会捐助很少的情况下,高校也只能靠提高学费来保证正常运行。
这种“无奈”也必然会影响学生对高校的选择意愿,影响贫困生进入大学,影响教育公平。所以,应对高校学费上涨,国家应该多方面协调,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为贫困生提供助学贷款和各种勤工助学机会,提高奖学金额度,扩大奖励。同时,还要严格监督教育资金的使用,严厉打击高校腐败。对于高校来说,应当加强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更高质量来赢得学生和家长对学费上涨的认可,让他们觉得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