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国产化提速
进口车博弈“质”与“价”
作者:张鹏


    ■本报记者 张鹏

  最近一段时间,进口车国产化给车市版图带来不小的冲击。步入2014年以来,“进口变国产”的热潮愈演愈烈。这其中,不仅有英菲尼迪的首款国产车型将于年底在东风日产襄阳工厂下线,捷豹路虎位于常熟的整车生产基地也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建成投产。而明年即将投产运营的凯迪拉克工厂,更宣称会在未来五年内至少每年在国内引入一款全新产品。
  此外,计划把目前三系列扩充到六系列的宝马,也宣布将于2016年正式在国内生产宝马三缸和四缸发动机。而对于目前坐拥A4L、A6L、Q5、Q3、A3五款车型、国产化率在60%至80%的奥迪来说,也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这一数字推至85%。
  “进口”变“国产”,高端车型与普通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已成为国外品牌竞逐国内市场的精兵利器。

必然:国产带来低价

  事实上,自德系三强之一的奥迪率先拉开进口车国产化序幕以来,不少国外品牌都将“国产化”视为帮助产品从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有效手段。
  “国产化是进口车拓宽中国市场的必然趋势。”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像一些大排量的进口车型,只有实现国产化,才能从容面对未来的油耗管控并降低成本;“对外资企业来说,国产化意味着与中国的合作方分享利润,但来自政策、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压力迫使国际品牌需要实现国产化。”
  不仅在政策层面,国内市场白热化的竞争现实也让进口车不得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较之国内市场相对集中的5万-50万元消费区间,动辄百万的进口豪车不仅会因高昂的售价极大缩小产品的消费圈,实际销量受到直接影响;而且与已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合资车型相比,进口车如不将主要零部件实现国产化,消费者购车、保养的费用也会相对增加,拓展市场更是无从谈起。对此汽车业资深分析师贾新光直言,进口车国产化意味着入乡随俗,只有不断与消费者拉近距离,才能让进口车企业有资本将整个汽车供应链真正打通、融合,并通过价格下探与其他车型一较高下。

蓝图:吆喝外加实惠

  国产化后生产成本就会随之降低,价格上的优势便会凸显出来,市场脉搏才得以把控。
  不过,进口车企的如意算盘似乎远不止这些。除了在市场上赚取更多“吆喝”,进口车国产化为自身也带来了诸多实惠,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为其直接规避了高额的进口税费。
  此外,在不少进口车企看来,一旦实现国产,其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也会发生变化。像已经从国产化中尝到甜头的宝马、奥迪等车型,如果单纯只靠进口的话,想必是很难在国内达到产需高度默契的。而国产化后,在国内市场日渐增长的现状下,进口车企想要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就会更有针对性,也更为容易。

担忧:“质”与“价”的博弈

  然而对于进口车企日益提速的国产化热潮,仍有不少消费者不买账。在国内的组装过程中,车辆工艺是否能够达到与国外同样的技术水平,是他们十分担心的问题。
  而消费者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众所周知,虽然像奥迪、宝马、奔驰这样的进口品牌,有不少车型都实现了国产化,但其零部件的国产率其实并不高。比如宝马,其售后更换的零配件绝大多数还是来自德国本土,不少购买国产车型的车主直到售后维修时才会突然发现,售价上减少的费用似乎又花在售后环节上。而像某些国产后的进口车型那样,仅出现在中国市场的质量事件,更是让不少消费者对购买国产化进口车犯起了嘀咕,由此对品牌带来的伤害也是可想而知的。
  “进口车在国产化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质量问题,一旦出现,其对进口品牌的冲击将是致命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不过他也认为,目前国内各合资车企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无论从生产技术还是从售后保障上来说,都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进步,进口车国产化后的质量应该还是值得信赖的。
  由此可见,对进口品牌来说,想要拓宽国内市场,国产化肯定是大势所趋,但并非国产化了进口品牌就一定能够成功。如何处理好“质”与“价”之间的比重,平衡好本土、外国企业两方之间的利益,将是进口车企能否真正实现在华蓝图的关键。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汽车·选择】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进口车博弈“质”与“价”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