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汉讯(杨雪峰 记者吴采平)“太好了,有了这个信息平台,以后消费者在购物中,就可以避免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和侵权商品了,工商部门又为消费者办了一件实事。”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人大代表、行风监督员季平日前在襄阳市工商局襄城分局行风评议座谈会上深有感触地说。
襄城工商分局局长张继英向记者介绍,从今年7月份起,该局在襄阳市工商局门户网站上开辟了“行政执法信息公开”专栏,按照“谁办案、谁核审、谁公开、谁负责”的原则,将查办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两类”执法案件信息主动对外上网公开,使过去这些“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执法案件信息,全部置于阳光下“晾晒”,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广大市民纷纷“点赞”支持。截至目前,已公布两类执法案件信息39条。据悉,该局是湖北省首家公开“两类”执法案件信息的单位。
今年3月份,辖区个体工商户单某销售的某批次牛仔裤经抽样检测鉴定为不合格商品,襄城工商分局于7月11日在网上公布了单某销售不合格牛仔裤被查处的执法案件信息。“近两个月来,我的生意一落千丈,门店几乎无人问津。我今后再也不敢卖伪劣商品了。”单某懊悔地说。
襄城工商分局副局长黄宝军认为,由于查处的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大部分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执法案件信息的公开,对经营者能产生极大的震慑效应,让造假制劣者付出高昂代价,能有效地促进经营者规范经营、合法经营、守法经营,同时也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约束执法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以往工商部门在执法办案中,考虑到办案需要和保密因素,一直都是只做不说,消费者也无法获悉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的相关信息,无从分辨商品的真伪和质量动态。
张继英表示,现在消费者只要登录襄阳市工商局门户网站,点击查看行政执法信息,就可以知道哪些商品不合格,哪家销售的商品侵权了,有利于社会公众查询,扩大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同时,公开执法案件信息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更是倒逼工商部门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的难得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