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毒品,从小做起。
■本报记者 姚敏
最近,房祖名、柯震东等人因涉毒被查,再度使明星吸毒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公安部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5月底,全国登记吸毒人员近262万名,其中约有2万名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吸毒人员只有8岁。就吸毒低龄化日益严重,以及新型毒品如何危害青少年,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应怎样让孩子远离毒品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新型毒品具有蒙蔽性
“青少年喜欢新奇的事物,摇头丸、冰毒等新型毒品有兴奋和致幻功效,迎合了年轻人的喜好和特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专家左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新型毒品具有蒙蔽性,一些青少年会认为一个小药丸或一点点粉末,应该没事。再加上周围的人都吸,只有吸才能被同伴认可。”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曲晓光分析了这些初涉毒品者的心理。
“我国青少年禁毒的形势十分严峻,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人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周振想教授认为,造成青少年吸毒比例居高不下的状况,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孩子的生理、心理原因。“青少年寻找心理归属的特点特别突出,这在研究分析禁毒问题时需要尤为关注。”
吸毒造成身心多重损伤
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研究室主任、医学博士陈威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心设有专门收治艾滋病人的“爱心诊室”,从自己多年的临床和研究情况看,许多吸毒者的消化、循环、呼吸乃至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都有不同程度地损害,大多吸毒者骨瘦如柴、肌肤干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人吸毒者中也有不少女性。为了获得购买毒品的金钱,一些吸毒女性沦为卖淫女,造成梅毒、尖锐湿疣、淋病、艾滋病等并进一步传播,同时因自我保护意识丧失常使自身处于危险境地,可以说吸毒对女性的心灵伤害是巨大的,吸毒让她们走上不归路。”
“吸毒造成身体和精神上多重损伤,对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左辉强调,千万不要相信“吸毒可以激发灵感,可以减肥美容和治疗某些疾病”“毒品吸一两次不会上瘾”等说法,毒品的最大危害就是让人成瘾,这也是毒品最本质的特征。相对于毒品对人体的生理上的伤害,最可怕的是其对人精神上的控制。
专家介绍,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一旦吸毒成瘾,会导致记忆力衰退、营养严重不足、抵抗力下降、多种疾病发生。青少年吸毒不仅给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造成家破人亡、亲者为仇,同时危害社会治安引发刑事犯罪,可谓“一人吸毒,家庭和社会遭难”。
如何帮助青少年远离毒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禁毒教研室主任李文君认为,父母和学校应尽可能多获知毒品相关知识,然后把这个知识以恰当、生动的方式灌输给孩子;而不是停留在说教层面,让他们对毒品的成瘾性和严重后果有科学认识和了解。
据记者了解,浙江、广东等地在开展涉毒分级预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一般人群、易涉毒高危人群和吸毒人群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毒品知识进万家”“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 禁毒流动课堂”“校园无涉毒”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
呼吁关注青少年精神成长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专家提醒家长要密切关注其学习和生活,不让他们接触一些社会的不良事物,提醒孩子慎重交友以免误入歧途,同时当孩子日常行为有反常表现时要高度关注。比如常在卫生间呆着,自己独立的房间老锁着门,孩子学习的成绩突然下降,经常向父母要钱或借故频繁外出,或者孩子不爱吃饭不想睡觉,突然变得很消瘦等。“总之家长要联想到会不会跟染上毒品有关系。例如吸食冰毒后因其兴奋和致幻作用会抑制食欲和睡意,一段时间后人肯定会消瘦甚至脱形。”专家强调良好的家庭环境很重要,一些家庭父母离异或长期外出,孩子缺乏管教;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寻求毒品刺激。“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危险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易受到外界影响,寻找精神刺激,毒品恰好起到了在短时间内给人以强烈精神刺激的作用,这也是越来越多青少年走上吸毒道路的原因。”广州白云自愿戒毒医院的专家邓慧军分析。“惩治和预防毒品违法犯罪是综合性系统工程。当今青少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形成极大的反差,应该给孩子多姿多彩的生活。”资深教育工作者、好学吧教育分管负责人刘勇认为。
“关注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心灵成长,素质教育致力提高孩子全面素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刘勇介绍,好学吧以情商教育、性格完善带动学科培养,开启孩子心智。从大量教学实践看,素质和学科教育两者互相促进交融,孩子就会身心健康、愉快成长。左辉解析,现在大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关注和关爱少,过度关心学习成绩,许多孩子和家长之间缺少充分沟通和平等交流;多数孩子每天的生活是学校、家庭和课外班“三点一线”,有些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些都是亟需全社会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