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的总装车间。 伊吾/摄
长城汽车自主研发的行人保护装置。 曾昱/摄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大约都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有水喝与没水喝,该如何选择?其中道理,每个人都懂——
■吴博峰
PEEK(聚醚醚酮)材料高性能凸轮轴齿轮、自制节点传感器、后灯罩三色模具、高硅铝合金缸套技术,等等,技术含量虽然不一,但却都是自主研发的心血。9月19日,长城汽车第四届科技节在哈弗徐水工业园区正式开幕,点点滴滴的科技细节,让长城所以成为长城,有了注脚。
而就在此前一周,另一家自主品牌代表企业,比亚迪在京发布新车G5。“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汽车移动互联第一车”,是G5的最大亮点。
再早些时候,成都车展上,艾瑞泽7搭载的Cloudrive1.0版智云娱乐行车系统,展现了奇瑞汽车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思维。
不仅这些,上海汽车、北京汽车等,也正在用新能源的概念,给自己的发展做出说明。而自主品牌的这一切表现,似乎正带来一股崛起的势头,令人心生惊喜。
然而,与这一切表现不同,市场销售数字似乎并不乐观;与崛起预期相反,一段时期以来,自主品牌销售一路下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2014年8月份汽车行业及主要车企的销量数据显示,自主品牌汽车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行业的平均增速。
相关数据显示,8月份自主品牌销售17.79万辆,同比下降21.09%;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9.53%,比上年同期下降5.55个百分点;这是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同比连续第12个月下滑。
下滑的结果将会如何?
“未来几年内,自主品牌的生存状态将处于低谷,必定会有部分企业难以为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表示。
谁会倒?谁能活?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数量品种过多,不同的品牌之间通过挤压自身的利润空间来恶性竞争,并不利于品牌自身的成长。”就在9月11日的月度汽车产销数据发布会上,董扬坦言,“其实就是需要用市场手段淘汰,经过一段时间,‘死掉几家企业’,反而可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市场集中度提高,才能实现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而谁能够留存下来,“只有市场能决定谁将继续‘活’下去。”董扬说道。
而怎样才能“活”下来、进而更好的“活”下去?
充满竞争的汽车市场,随时存在着发展的机会,而同时也存在危机,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
2012年,丰田汽车和宝马公司联合发表声明,宣布签约拓展长期战略合作,将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总成、跑车和车辆轻量化4个领域展开合作。
并不仅止于丰田和宝马,这一做法在诸多世界知名汽车品牌之间并不鲜见;合作造车,双方把各自的尖端技术共享,目的是互相借鉴别人优势与特长,做到1+1>2,让自己得到更好的生存空间。犹如两个绝世高手,百尺竿头,凭一己之力再进一步很难,而各自拿出一项独门功夫交换,结果令两人功力骤增。
而这需要两个前提,一个就是自身的实力有了良好储备,一个是充分的市场竞争。
从目前情况看,自主品牌在多年发展过程当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积累,这从包括长城科技节等自主品牌的展现当中可见一斑。
“虽然现在自主品牌有了一定的资源储备,内功也逐渐展现出来,但还没有出现联合的局面,这是市场竞争还不到位的结果。”董扬在长城科技节上对笔者说。
可以看到,面对全球汽车市场,各大品牌在传统汽车技术方面,就各自品牌而言,可突破空间有限;而市场更有限,每一个市场细分空间都显现出日渐狭小的趋势。这从不少品牌每一年度报告当中,业绩主要来自中国市场就可以看出来。
因此,想在市场上出人头地,除了竞争,似乎还是竞争;只不过竞争有竞争的方法,增强实力、扩大品牌优势,当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选项;而品牌合作,则是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如果是这样,自主品牌之间为什么不合作?
前几年“两会”期间,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多次就自主品牌联合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彼时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奇瑞老总尹同耀也给予了积极回应。但几年时间过去了,有关合作并未传出任何动静,令人唏嘘不已。
这还不是第一次在自主品牌之间有合作的意愿。早在2008年,包括一汽、上汽、东风和长安等在内的12家国内车企就联合成立中发联实业有限公司,希望攻克双离合变速器的核心难题。然而,由于各方貌合神离,将自己的核心技术普遍出现“留一手”的情况,最终出现“联而不盟”的局面,技术联盟也就名存实亡。
“还是我们实力没有足够强大,再加上固有思想在作祟,才出现不能像外资企业一样‘大方’交换技术的局面出现,这是问题的根本原因。”董扬说。
作为自主品牌“汽车人”,如何将意识变成切实的行动力,是更加值得关注的问题。
中国的汽车企业更多的是用兼并的方式把自身做强,但是大型汽车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并不“融洽”,这是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一个隐患。如果能够将各大车企的技术、资源融合在一起,将自主品牌汽车技术共同发展起来,摒弃“闭关锁国”的策略,对中国的自主品牌发展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自主品牌车企也完全可以尝试多种方式来谋求长远发展。应该说,从数据上看,自主品牌目前研发经费并不是外界所说的那样低,研发经费占比甚至较高。但是,多也好,少也好,都是各自品牌独立经营,不能形成合力;因此,面对外资品牌,难成气候。
其实,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大约都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有水喝与没水喝,该如何选择?其中道理,每个人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