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蔚
2014年,楼市进入严冬。亚豪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扣除保障房北京仅成交商品住宅5.8万套,同比下降38.6%,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新低。虽然房企依然在扛价,2014年前10个月商品住宅的整体成交均价为25022元/平方米,同比微涨9.5%,但是由于成交量大幅缩减,导致今年前10个月北京商品住宅的销售额仅为1516亿元,同比减少了832亿元。
“金九”成交惨淡
每年9月历来是销售旺季,但今年的“金九”可谓成交惨淡,北京扣除保障房后,仅成交商品住宅5017套,环比8月减少了3000套。10月份,在政策面暖风的支撑下,楼市终于开始升温,扣除保障房共成交商品住宅8191套。在市场温和复苏的状态下,业内人士预计,今年全年北京纯商品住宅的整体销量在8万套左右,将创下北京房地产市场近10年来的新低。
对此,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对记者表示,今年北京楼市进入U型谷底,虽然有调控政策抑制需求的原因,但北京房价的上涨速度已超越购房者的购买力是不争的事实。今年尽管交易量创新低,但成交均价依然创新高,价格走势与市场行情严重背离,使得市场风险加大。虽然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利好正在逐步释放购房需求,但房价在刚性土地成本的支撑下也在不断高涨。购房者尽管有“购房资格放宽”、有“银行房贷支持”,但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望房兴叹。如此一来,政府要么进一步解绑需求、适度放松限购;要么加大加快保障房建设,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居住需求,否则北京通过限购控制人口增长、调节人口结构的调控隐形目标不仅难以达成,高涨的房价还会影响到民生,楼市销量在短期升温后也将回归平淡。
楼市调控“去行政化”“去刺激化”的逐渐落实,以及经济环境、库存量、信贷政策等因素都难以支持房价大幅上涨,这让房企和购房者对楼市走向的预期更加明确。北京一家房企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既不打压也不刺激而是把房价交给市场,这才是楼市健康发展的关键。未来一段时间,以价换量、量升价稳的现象仍是楼市的主流。
去库存战役打响
尽管龙头房企万科披露的月报显示,其10月份的销售额再创单月高点,但今年整体楼市低迷,多数开发商的业绩完成率都不太理想。在年报的压力下,一些房企已经开始借助政策利好的东风,加速跑量去化库存,年底冲刺业绩。
亚豪机构的数据显示,今年北京销量排名前10位房企的销售额累计为523亿元,与去年前10名房企相比,销售额减少了215亿元。而今年排名前10的房企在土地市场上的投入就达419亿元,绿地、首创、泰禾等企业的拿地投入远超其销售收入,虽然这体现出房企看好北京市场的信心,但资金压力也不可小觑。
郭毅表示,在这样的市场背景和企业现状下,年末房企必然会大力促销、回笼资金,而价格杠杆是刺激需求、巩固销量的最佳工具。因此,这一轮房企的电商促销无论形式如何,都会殊途同归,最终砝码会落在价格上,这将有助于拉动年末商品住宅成交量的“翘尾”。
克尔瑞研究中心的分析师黄彬认为,房企的销售业绩会随着政策叠加效应的释放得到一定改观,但楼市大幅度反弹很难出现,市场重心仍是去库存。“加速跑量,回笼资金恐怕还是房企的应有选择。”黄彬说。
营销方式多元化
为了快速冲击业绩,近期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促销方式也开始花样翻新。比如,在11月11日全民购物狂欢节到来之时,万科、方兴地产、远洋、碧桂园等多家房企瞄准“双11”,纷纷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启房地产的电商促销模式,推出特价房、房产众筹等多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促销活动,吸引购房者出手,提振销售。
此外,据记者了解,用房子抵扣工程款、代理公司佣金等费用是年末开发商为冲业绩惯用的做法。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表示:“顶着资金链紧张以及全年销售指标的压力,每年开发商都会想方设法在年底冲刺业绩,上述做法在各个与开放商合作的相关行业都会存在,而今年因为行业的持续低迷,房企普遍受冲击,这类现象或许会更为突出。”
郭毅分析认为,营销方式的创新一方面是为了减少营销成本的投入;另一方面则是精准锁定目标人群。在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由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逆转的大背景下,购房群体的萎缩造成了项目销售周期的拉长,周转率的下降意味着房企财务成本和营销成本的上升,最终的结果是项目收益率降低,因此降低成本、增加销售是当前房企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临近年末,房企还债压力加大,盘活库存、确保现金流安全无论是对于大型房企还是中小型房企来说,都攸关生死。